读书: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 – 拉赫马尼诺夫 – 2023-11-30

先写几个著名的年份:

  • 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
  • 肖邦(波兰):1810-1849
  • 李斯特(匈牙利):1811-1886
  • 门德尔松(德国):1809-1847
  • 柴可夫斯基(俄国):1840-1893
  • 普罗科菲耶夫(俄国) 1891-1953
  • 鲁宾斯坦(美籍波兰裔犹太人):1887-1982
  • 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1825-1899
  • 车尔尼(德国):1791-1857
  • 巴赫(德国):1685-1750
  • 贝多芬(德国):1770-1827
  • 莫扎特(奥地利):1756-1791(35岁去世)
  • 舒伯特(奥地利):1797-1828
  • 海顿(奥地利):1732-1809
  • 帕格尼尼(意大利):1782-1840
  • 斯克里亚宾(俄国):1872-1915(与拉赫是莫斯科音乐学院同学)
  • 肖斯塔科维奇(俄国 - 列宁格勒,Shostakovich):1906-1975(被称为一生都在等待被枪决的音乐家)
  • 德彪西(法国):1862-1918(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音乐创作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普神?)
  •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年建立(当时柴可夫斯基20岁,是最早的学生之一)
  • 霍洛维茨(俄国):1903-1989(斯科里亚宾去世前听过霍洛维茨的演奏)
  • 斯托科夫斯基 Stokowski(英国):1882-1977(指挥家,擅长改编曲目,比如巴赫)
  • 茱莉亚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成立于1905年(在纽约边上)
  • 柯蒂斯音乐学院:由玛丽·路易斯·科蒂斯创建于1924年10月(在费城)
  1. 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家里很多人都有音乐天赋,他将尽2米,双手极大,力量惊人
  2. 拉赫马尼诺夫是个庞大的家族,极其富有,虽然受到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影响但仍极其富有,主要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居住。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6岁的时候家里就聘请了一个刚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安娜来教授钢琴
  3. 187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土耳其宣战,促使1879年德国与奥地利结盟然后攻打俄国,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人用炸弹炸死
  4. 1881年同年,拉赫马尼诺夫家族不再有钱,很贫困,被迫卖掉所有房产后搬到圣彼得堡,长子弗拉基米尔就读军校,平日不住在家里,谢尔盖在音乐教师安娜的推荐下获得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奖学金
  5. 但不幸的是,刚搬到圣彼得堡的小公寓,孩子们染上了白喉,女儿死掉了,卢波芙(拉赫马尼诺夫母亲)受到打击从此离家出走与自己的母亲一起居住(在当时的俄国东正教的影响下离婚是不可能的)
  6. 谢尔盖上课完全不认真,无心求学,几乎每一科都不及格,最终在其哥哥西洛第的推荐下(当时西洛第已经小有名气,与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都经常交流),谢尔盖进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兹维列夫。莫斯科的教育是十分严格的,而在他12岁的时候他姐姐贫血去世了,他的童年到此结束,必须靠自己了
  7. 在严格的环境中他进步飞速,见识了很多演奏会与名流,技术突飞猛进,兹维列夫想把他培养成钢琴家,他认为作曲不应该成为他的主业,但拉赫马尼诺夫却更喜欢作曲,两人吵了一架,便离开了。也许是受这位恩师的影响吧,拉赫马尼诺夫晚年也显得很是独断、严肃和冷漠,相比于少年时的玩世不恭,差异十分巨大
  8. 1891年他回到莫斯科,当时欧洲和俄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他母亲要求他金钱援助家用,所以他俩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9. 他的作曲和音乐天赋实在是太高,90年一年可能写了超过80首长曲,回顾其一生,他作曲的天赋要远高于钢琴的技术天赋
  10. 为了能不在最后一学年换老师,他主动要求提前一年参加钢琴的资格考试,这也就意味着他只有一个月来准备别人一年准备的东西,然后他以高分通过;之后与指挥沙弗诺夫的“合作”中,也只有拉赫马尼诺夫这一个学生敢拒绝接受他的修改甚至敢于打断他的指挥
  11. 1892年他顺利提前毕业,也与恩师兹维列夫和好,并一生都珍藏着他送给自己的那块表
  12. 他的职业生涯初次登台是演奏自己的升C小调前奏曲(算是献给自己老师的作品)
  13. 在职业生涯初期古泰尔就找上门来愿意买他的作品帮助出版,最开始花了400卢布(当时他每月教课收入只有15),还是蛮成功的,次年升C小调前奏曲也被卖了40卢布
  14. 1893年自己的恩师兹维列夫61岁去世,次月柴可夫斯基也离世了
  15.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为管弦乐作曲(以前他基本都是为独奏钢琴小品作曲),也第一次指挥了歌剧
  16. 当时为了谋生,也不得不写了许多流行风格的钢琴二重奏,反映出当时流行的沙龙乐风
  17. 在1896年10月到12月写下了他那六首音乐瞬间,此时已经很成熟了,这是他当时最伟大的钢琴独奏曲
  18. 在97年3月举行了他第一次交响曲的首演,这首交响曲十分好,但首演还是成了浩劫,这场音乐会他盼了将近两年!在大部分乐评家眼中,首演的失败永远是作曲者的错。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这次失败其实并末让他灰心丧气,真正令他伤心的是,他自知谱出了他最优秀的作品,却亲耳听见它葬送在一个笨拙的指挥手上
  19. 之后签约指挥来赚钱,但几年过去后始终依旧感觉自己的创作事业也被钢琴演奏和指挥所耽误
  20. 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欧洲流行起了精神疗法,为了找到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他也去尝试了,但效果不大
  21. 1900年10月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英国首演,其实蛮成功但他并不觉得开心因为他认为这首不代表自己的水平。从意大利得到的创作灵感让他又恢复了以前的创作速度
  22. 到1901年创作出了3首曲子,其中就包括拉二,首演自己弹钢琴部分,11月在莫斯科爱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出(他表兄西洛第担任指挥)。自此这首就成为了乐团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23. 1902年他宣布娶表妹娜塔莉娅(也是钢琴家)为妻,两人为近亲,而俄国东正教禁止近亲通婚,除非是虔诚教徒否则不能被教会所祝福(当然金钱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24. 1902年底娜塔莉娅怀孕,然后他接受了两份教学任务不重的教职,以便能继续有时间作曲和配合音乐会演出
  25. 1903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班上收了一位杰出的学生,12岁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与斯大林同一年去世,获得多次斯大林奖)
  26. 《旅大租地条约》(旅顺条约)是清朝与俄罗斯帝国之间于1898年3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在北京协商达成的一项条约。此条约规定把旅顺和大连湾沿海租给俄国25年作为军港使用。在1904年俄国政府开始雷厉风行的实施财政部长的经济政策,而旅顺条约为其通往太平躺打开了大门,导致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
  27. 94年有意思的是,他和夏里亚宾合作演出歌剧为沙皇效命,于是为庆祝这个盛会,成立了格林卡奖,拉二获奖。同时,他又忙又得意,4月和8月又写了两首歌剧
  28. 政洽事件从未过度困扰拉赫玛尼诺夫,但是现在政治已成了焦点所在。日俄战争给俄国人带来悲慘的后果 ,旅顺于1904年1月沦陷,3月日军进攻沈阳,俄军损失慘重,5月27日俄国舰队于对马一役中全军覆灭。对俄国政府而言,虽然只有小块领土论陷,这些损失实是一场大灾难,还由此牵扯出高层官员的大规模贪污。当时列宁在芬兰,伺候又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发生了几次街头战斗,大群工人在神父的率领下在圣彼得堡冬宫举行示威,向沙皇呈递了陈情书。但警卫向群众开枪,500人男女儿童在血腥星期五遭到杀害(1905年1月9日又有血性星期日),随后反抗情绪燃遍全国,6月莫斯科Potemkin号军舰的士兵叛变,印刷厂和铁路工人也开始罢工,之后又来了一次全面大罢工,连歌剧院的乐手和芭蕾舞团也参加了。这一些列时间让沙皇大为震惊,于是同意了十月宣言的主要要求,答应在首相之下成立一个真正由全民普选产生的国会,称为“杜马”。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与日益恶劣的政治环境相比较 , 他在歌剧和音乐会指挥上所获的成功显得空洞而无意义
  29. 关于《为沙皇效命》:在这个时间点,这个剧的内容是十分不合时宜的,在重演之时,剧中人民成行成列为沙皇牺牲,使演出陷人一片混乱,之后的几场演出也是在剧院充斥着不安的情绪。当圣彼得堡歌剧院演出《鲍里斯• 戈都诺夫》时,有关革命的戏被迫删除。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被音乐学院革职,格拉祖诺夫和李亚多夫等人为表示抗议,也 一同辞职,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只得关门。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开始收私人学生,其中包括伊戈尔• 斯特拉文斯基。在莫斯科,塔纳耶夫为了支持学生也群职了,以抗议沙弗诺夫的独断作风和保守政策,莫斯科音乐学院也告关门。沙弗诺夫前往美国,成为纽约爱乐的音乐总监…这种环境下,拉赫玛尼诺夫很清楚他不能再待了。从历史背景来看,他的歌剧作品也不可能有什么演出的机会。在罢工威胁、角色频繁更换以及其他的问题影响下,他的歌剧能演出就算是奇迹了。拉赫玛尼诺夫在首演当天表明辞意,但是剧院院长泰利亚可夫斯基 (Teliakovsky)说服他暂时打消辞意,待到音乐季结束为止。在当时,欧洲西方国家基本不太能常常演出俄国的作品。音乐季结束后女儿和老婆生病非常虚弱,医生也治不好,当然好医生也都跑出国了,想去莫斯科但铁路工人又罢工了。在一片混乱之时,美国那边发送了邀请,于是他取消了所有俄国的邀请,出国寻找平静安宁的生活了
  30. 拉三是怎么创作的呢?1909年《死之岛》首演之后他被任命为俄国皇家音乐学会的副主席,管理各省的音乐学院,然后他答应了去美国演出的意愿,在协商的过程中,他与往常一样暗中写一部新作品,答应在纽约首演这首曲子,这就是拉三,协奏曲创作进度极快,因为他希望这次去美国巡回的收入至少买一部汽车。美国之旅有二十几个演出,而且坐船过去很久,且没办法打印谱子,只能用手稿,于是他在船上用很差的钢琴练习。1910年1月在卡内基演出,乐评家一致给出的意见是过于长,但算他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协奏曲的形式创造了交响曲,交响诗和奏鸣曲所能达到的效果,第一乐章的形式创新非常大胆但很成功。3月从美国回到俄国,在莫斯科首演了拉三,但俄国的乐评家评价这首:明快而简洁
  31. 美国不愧是移民国家,包容性就是强,对很多选择出逃或移民的俄国人并无偏见,不像西欧中欧
  32. 当俄国人民体会过自由的滋味之后,便拒绝再受压迫,矿工们开始罢工,因为罢工对经济造成了直接影响,当局下令军队镇压,107个矿工毙命,从此孟什维克被逐出党,布尔什维克形成了凝聚力强大的政党
  33. 1912年,日渐恶化的政治局势以及繁重的指挥和演奏任务让他十分困扰,身心俱疲,以至于某一次演出的时候一个停顿之后他竟然忘了下一段是什么。对于他这样注重整体的艺术家而言这种失误不可饶恕。于是年底就带着家人出国了,先去了柏林然后瑞士,然后罗马
  34. 《钟声》是拉赫玛尼诺夫深爱的作品,也是拉二开头有一步步靠近钟声情景的原因之一
  35. 1914年夏天,国际形势危机四伏,12-13年发生了巴尔干战争,随后萨拉热窝直接导致一战。拉赫马尼诺夫很担心俄国像之前战败日本一样再次失败,但俄国军队成功守住圣彼得堡,于是他放心的回到了莫斯科。之后几年之中俄国混乱不堪,物资短缺,配给制度腐败丛生,大高加索地区也宣布独立于是又引发了小部分内战。他很忧虑每况日下的局势,但又无法离开俄国,但一反常态,以前他作曲都需要安静的环境,而现在革命乱局,竟然开始改编第一钢琴协奏曲了。随后他们一路周转到了斯德哥尔摩,当然他们还算是幸运的,毕竟是合法离境,而很多人都是非法出境的
  36. 来自俄国的消息显示,革命不是个暂时的现象。自1918年7月起,发生了一连串枪毙皇室成员的事件,沙皇和他的妻子和五个孩子都被暗杀
  37. 他认为美国会给他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他已经没有钱了,还是以为俄国移民借给了他足够的钱坐了一辆挪威的小船到达了纽约港口,10日后到达纽约,当时整个城市一片混乱,停战协议就在当天签署了,整个城市在庆祝一战停火。美国当时已经比他9年前去的时候要好太多了,光纽约就有两个非凡的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纽约交响乐团,且吸引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声乐家们
  38. 没过多久在纽约他就忙碌了起来,有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和排练和人要见,直接就不愁吃穿了。第一个音乐季就有超过36场演出加上一个在波士顿的独奏会(首次改编《星条旗永不落》)
  39. 在当时他还没录制过任何唱片就很惊奇,随后被邀请了录音,弹了肖邦和莫扎特还有李斯特的狂二,里面包含了他自己加的一段吓人的装饰奏,但没有写成谱。当时负责发行和录音的就是爱迪生(果然是个商人)。但他其实很多时候对唱片的效果并不满意。。
  40. 1920年前后他与胜利公司开始合约,要求5年内录制25张唱片,而公司每年预付1.5万美元
  41. 当时他可能因为作曲太多而视力退化,眼疾,接受了手术但是手术失败了,花了好几年才完全治愈眼疾
  42. 他买下了一所俯瞰哈德逊河的公寓,也尝试考了新泽西州的驾照,但是没过哈哈哈哈(美国的驾驶在左而俄国在右)
  43. 生活稳固之时,1921年俄国发生大饥荒,让他牵肠孤独,所以举办了多场慈善音乐会
  44. 1922~1923年的音乐季是他到目前为止最忙碌的一季,在20个星期安排了71场音乐会,演出的地点从加拿大到古巴。他为了旅行租了一节火车车厢,將之改装成可放置钢琴的活动工作室,但依旧睡不好觉。这时他知道了应该减少些场次,并且多去去欧洲
  45. 23年年底由于音乐会只有15场,于是开始疯狂的录音,24年12月27日一天之内录了5张钢琴独奏音乐,所以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已经超过了胜利公司5年的约定。一个月的休息时间中他需要准备最重要的录音,就是与斯托科夫斯基和费城管弦乐团合作的拉二第二第三乐章
  46. 到欧洲本来想休息一下,结果女婿骤然死亡,使得拉赫玛尼诺夫重新规划他的生活
  47. 在德国东部的dresden,4月完成了拉四。但是拉四其实并没那么好,一个原因是当时他已经很久都没有作曲了,所以这首钢协性格不统一,但仍然要比人预期的好。里面有创新的部分
  48. 1921 年,霍洛维兹(18岁,是斯科里亚宾认可的男孩)于基辅首次登合演出, 之后便在俄国展开了四年的巡回演出。霍洛维兹首次登台给拉赫玛尼诺夫留 下深刻的印象,他演奏的第三协奏曲尤其令人难忘(霍洛维茨从小就十分擅长这种宏大的篇章)。霍洛维茨一出道就赤手可热,不断的加演(拉赫马尼诺夫说,霍洛维茨1931年的拉三版本至今无可匹敌,他是这部作品在世上唯一的演奏者)
  49. 1930年初他再次来到美国的时候,因为1929年股灾,导致自己也赔了钱,公司RCA也赔了钱,虽然幸存了但不得不考虑重新估算旗下音乐家所定的合约价值
  50. 这个时期其实他已经对自己不太满意了,年纪越来越大,没有了年轻时的那种自信
  51. 30年左右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然而,年岁加在我肩上的可能还有一个负担。它比什么事物都来得沉重,这是我年轻时所不了解的。这就是我失去了祖国,我被迫离开出生之地,我在那儿度过成 长、挣扎的岁月,并尝尽了年轻时的苦涩,最后在那儿成功。现在,整个世界对我敞开,成功在各处等着我。只有一个地方让我吃闭门葵,这便是我自己的国家:俄国
  52. 1924年列宁去世,权力斗争开始,1925年12月斯大林成为领导人,于是反对的声音都静默了下来,苏联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这意味着他的恐怖统治压制着所有的异己分子。1931年,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他也在谴责斯大林证券的信上签了名因为不希望因为拒绝签署而得罪朋友,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并不是这样。就在两个月后科蒂斯(俄国人)因为指挥了《钟声》而被群起攻之,包括拉赫马尼诺夫在内的很多音乐家的作品都在苏联禁止演出了
  53. 他也是一个容易受观众咳嗽影响的人,有些时候如果没有咳嗽声那就按顺序弹下去如果咳嗽太多了那就直接省略了。他这样如此敏感的心性导致了这个优秀作品没有表现机会,所以这也算是他离开俄国之后第三部失败的作品了,从此他没再写过任何钢琴独奏作品
  54. 1931年附近因为大萧条,音乐季其实都不愉快,音乐厅和其他地方一样凄惨,没有利润可言
  55. 1932年他回到了欧洲,发现政治状况急速恶化,尤其是德国的经济很不景气,1933年1月希特勒当选总理,然后2月末就发生了帝国大厦被烧毁,希特勒要求拥有绝对权力,于是3月初德国政府就同意给予其独裁权力
  56. 1933年11月,在美国时他听到罗斯福总统已经恢复与苏联的外交关系,而苏联马上就解除了对其音乐的禁令,这一定程度上归因于罗斯福的努力,但斯大林在1934年初就开始插手艺术了
  57. 1934年和1935年他格外愉快,因为有儿孙的相伴,这样的环境中他开始创作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即第三交响曲(Op. 44)。但与他心境相反的是欧洲的政治局势,1935年希特勒违反凡尔赛和约,下令征兵(正如我在希特勒那篇写的,就算违反了和约西欧那些国家也觉得出手干预的成本大于收益于是装作没看到)
  58. 1938年他又回到欧洲进行巡演,这次他首度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一钢协,但3月11日希特勒入侵奥地利,音乐会被迫取消,而他也只能回到巴黎
  59. 1939年他在家中滑倒摔伤,于是无法出席一些歌剧等
  60. 1938年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将其解散,都知道下一个目标是波兰,而攻打波澜就意味着与英法开战。这样背景下,1939年8月拉赫马尼诺夫带着家人前往美国,在他抵达美国几天之后,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61. 对于拉二,他和霍洛维茨都感觉原版和改编版都不太令人满意,所以他允许霍洛维茨改编自己的新版本,一直到1968年才在卡内基录制了新版本
  62. 罗斯福总统三度连任了,当时他已经68岁,在非常举办拉赫马尼诺夫系列的音乐会和幻想舞曲的首演,让他成为了传奇人物
  63. 1941年欧洲战争野火燎原,希特勒在6月进攻苏联,拉赫马尼诺夫会担心苏联再次卷入战火,于是将下个乐季的收入都捐给苏联红军
  64. 1943年他已经70岁了,决定在下个音乐季退休,不再公开表演,他们住在洛杉矶
  65. 在看一次演出的之后他实在疼痛难忍,检查得知他患了罕见的癌症。病情在3月底恶化,无法进食,3月28日离开人间

其他:

  1. 卡内基音乐厅在纽约第七大道(郎朗2003年成名的地方)
  2. 拉赫马尼诺夫成名以前都是俄国在统治芬兰
  3. 拉赫马尼诺夫对待其作品犹如姜文对待其剧本一样
  4. 彼得格勒就是圣彼得堡的中心地区
  5. 拉赫马尼诺夫是极强的指挥家,按他自己来说,指挥比作曲更能让自己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