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ning Li

读书:双面诡臣和珅传 – 2024.01.20

此书有小说嫌疑 先总结一下和珅此人特点: 美貌无与伦比,身体也十分强壮 讲话娓娓道来,声音好听 擅长察言观色,自幼为孤儿,吃尽苦头,因祸得福,最擅长揣摩乾隆的心理 记忆里超群,四书五经及其注解背的滚瓜烂熟 从不生搬硬套说啥做啥,有自己极深刻的理解(所以乡试挂了因为科举是纯背诵和八股,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永远思考皇帝问这句话的目的根源是什么,在乾隆晚年连嘉庆都搞不懂他想做啥和珅却完全理解 只在适当的时候说极其精辟的话 与皇帝感同身受,这比皇帝小39岁的人却能与他一并在皇太后去世时连跪三天 虽收受贿赂帮人提携,但帮的大都也是有才之人和能为己解决问题之人,也算做了点实事 永远站在皇帝这边,哪怕要与所有人做对(南巡,税收,费钱等),乾隆最懂和珅的贪了 对皇帝最大的用处是当自己的挡箭牌,擦屁股之人,好事让乾隆占完,罪名和珅背,而且精通财务文史哲多国语言,这样勤恳的大臣当然要重用 虽收受贿赂,结党营私,但从不谋反 和珅本人: 满族人 爹是八旗的小官,八旗子弟可以世袭,但如果能凭科举考上那会被高看,所以大家还是多多学习 更擅长文,他弟弟擅武 和珅(史料记载是)十分专一,虽有小妾,但也是正妻挑选 一辈子敬重自己的恩人,发达之后先回馈的就是恩人 会满汉蒙古和藏语四种语言,这在朝廷百臣中绝无仅有,帮他获得了许多建言献策的机会,还做了外交大臣 有弟弟叫和琳,1792年升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廓尔喀一战胜利后升任工部尚书,之后留在西藏,一生正气,生活不错,多次拒绝和珅让其调回北京的好意,在1794年时升任四川总督,这可是大官啊,之后平定了反清的叛乱,升职为兵部尚书,这可是朝廷正一品官 视力极好,从不近视 绝对的睚眦必报,面子被驳则定将委屈自己之人碎尸万段 主要: 9岁的和珅和6岁的弟弟一同考入咸阳宫学习官学教育(其实能毕业就基本半只脚踏入官场了,就是依旧得从低往上爬而已),这类似贵族学校,为满人贵族与官宦后代设立,汉人无论多么优异背景多好也进不去 和珅的老师叫吴省兰,十分喜欢和珅兄弟俩,因为也只有他们的家境没那么好不那么恃才傲物万物皆不入法眼了 遇到贵人冯英廉,为刑部尚书,儿子被处死了,孙女一天天长大需要女婿,于是找了学校中最好学的和珅想要他做上门女婿(当然和珅也对这个美丽端庄的女子有动过心),许诺死后之后财产都分给他,和珅这里就高明许多,想了上中下三策,下策是直接拒绝不入赘,中策是无条件入赘,继承万贯家产,上策则是让他女儿下嫁,但我会多生几个儿子,给冯府过继几个。这和珅真是厉害啊,跳出了答应和不答应的圈子,直接以平辈商量的姿态与爷子辈的人交流 向自己舅舅借了两千两银子继承了爵位后迎娶了冯女,拿了两万两嫁妆(所以现代男女婚恋上的对立来源于贫穷…) 和珅不愿再通过科举做官,因为徇私舞弊过多,而他不想做这个事(具体我也不懂…),于是吴老师推荐其做皇帝身边的侍卫,虽是武臣,但若能离皇帝更近那就能更好的把才华施展开,得到赏识 通过冯的关系,和珅成功当了御前侍卫,也就是站站岗等,虽然见皇上的次数很多,但能搭上话的次数几乎没有。和珅站了四五年了,才有搭上话的机会,因为皇帝下来微服私访,找的保镖就有和珅,和珅被要求假扮乾隆的儿子,虽然和珅对青楼和赌场的见解不被乾隆认可,但乾隆之后也因和珅的真性情和敢于直言的性格把他招为贴身侍卫,这样说话的次数就大大增加了 某次遇到关于缅甸来犯的急令,和珅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通过自己满腹的经纶圆了回来,并得到了皇帝赏识,被要求发表了政见,而后也确实采纳了。和珅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真厉害 无论是后宫之事还是国家大事,和珅总会抓住一切的机会发表看法,参与感拉满 某晚乾隆睡不着,拉和珅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珅卯足了劲说,说了一晚上后,乾隆赐他正蓝旗满洲都统职位(从二品武官),也就是守护京城,这职位一下子就直接比他当了一辈子官的爹还高了 至于和珅如何从满洲都统变到户部侍郎,这故事书中写的很玄乎:雍正,也就是乾隆他爹,有个乾隆十分喜欢的宫女,但按道理驾崩之后所有未生育的宫女都要被遣返,但乾隆私自把那位美丽的宫女放在自己的寝宫,但后来被发现了,于是皇太后赐她死,乾隆十分愧疚,要破了手指在她尸体脖子上按了一下,而这个红色印记在和珅脖子上也有,是一块胎记,于是乾隆认为和珅是她的转世,而且也算美男子,就直接在某次狩猎活动中提拔为财政大臣,管税务的,这也正和和珅心意,毕竟他也不喜欢军职 之后在乾隆拜访山东孔庙时,由于和珅彻夜长谈三国演义,之后就任命其为军机大臣,这可是绝对的中央智囊团啊!于是很多人开始巴结和珅了,但一开始和珅把礼物都拒绝了,这不知怎么的让乾隆知道了,觉得他清廉,然后直接赏赐了一品朝冠,兼任国史馆副总裁!所以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是看不上和珅这个年轻小孩的,不怎么理他 和珅给乾隆发表评论说,如要管控禁书,应从南方开始,毕竟南方之前反清势力更大,且更难“管教”,乾隆同一。乾隆这个人最反感文人写诗讥讽朝廷,而下属的官员为了立功可劲的查,捕风捉影的查,自然把这个风气带起来了。于是有个人把康熙字典给填充了一番,确实变得更好用了,但是在序言和后面的句子中写了乾隆的全名,这是十分忌讳的,于是和珅办案,直接砍头,并且全家21人全部同坐,16岁以上男子全部处死,女子以及16岁以下男子全部流放。当然这里和珅有故意之意,因为处死的王姓官员本来就是自己亲家冯家的仇人 之后又在一次与乾隆下象棋谈话之后,皇帝赐和珅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权力,这本是当朝60岁以上老者才有的权力但乾隆让其拥有,必然会招到别人的不满,和珅也就更加小心谨慎了 但运气不好的事就来了,曾被和珅帮过做官的一个兄弟的爹去世了,按照清朝法律,父母去世的7品以上官员要回老家守孝3年,这3年内不允许做官,可他刚买官俩月,三年啊那也太亏了,于是就想隐瞒,不料被匿名举报了,而且自己与和珅的关系也被查出。于是永贵(看和珅不顺眼的议政大臣)上奏举报和珅,但在那天前一晚永贵的儿子(和珅的跟班,认为跟着和珅走有肉吃)先通风报信了说自己家父之后要举报他,于是和珅决定直接写一封举报信举报安明(不孝之官)随身携带,在乾隆质问和珅为何有眼无珠举荐这么一位人时和珅就自然而然地说自己本想举报但不料被抢了先,于是乾隆也不想为难自己的爱臣,罚了一年俸禄,降两级留任,这几乎等同于没有罚了。和珅真聪明且懂皇上的心思啊! 自己升官之后巴结自己的人多了,其实和珅也不在乎,他更在乎这些人是否能为自己所用,比如: 从小一起学习的海宁,官运不顺,要和珅帮一把,和珅看他在贵州云南那块,既然天高皇帝远,那块有自己当年崇文门收税时有过矛盾的李侍尧(云贵总督),据说为人专横跋扈,一手遮天,甚至敢把自己比作康熙时期的吴三桂,有这想法后就让海宁收集证据然后和珅自己试试能否搞掉李侍尧,也算为自己好。后来还真找到了石锤的证据,但乾隆爱才,又不能显得自己护短,于是和珅主动请求作为钦差大臣去云南办案。办的时候尽量不触及其底线,而且确实也很难查,毕竟他每次有大额收入时都会给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员好处,以保证没人揭发他。他也知道绝不能自首,何况自首了依旧是砍头,还不如赌一把皇上会救我,将其革职下狱后,从别的官员入手,借坦白就从轻处罚美言几句之名搞清楚了李侍尧的心腹,然后借着皇帝远在天边的理由严刑拷打,最后全招。李侍尧的罪名主要有放高利贷,走私出口食盐,云南省内官职明码标价(知府10万,县令1万)。搞清楚这些证据后,挨个跟大大小小的官员见面让他们站好队伍倒戈了和珅。但乾隆不想处死他,毕竟他虽然贪但大头还是上贡给了皇上(乾隆称其为“贡优奇才”),说明此人搞钱能力出众,乾隆心腹基本除了和珅就是他了。于是命和珅从户部侍郎升为户部尚书,宽待李侍尧,判斩监候。虽然该案并没杀掉李侍尧,但和珅向皇上展现了自己出色的办案能力,绝对也不虚此行了,只是这个事件之后,各地官员以进贡为借口贪财之风更加严重了,官官相护,对地方治理影响恶劣 还有一当年同学叫国泰,唐山市县令,也想升官,和珅不愿出大力帮他,于是想到了个又能讨好乾隆有能帮他的办法:乾隆喜欢诗词歌赋(所以很器重纪晓岚),而名人墨客的诗词数量加一起还不如乾隆的一半(哈哈哈哈),而和珅又收藏了很多皇上的诗词,私下分给他一点,让他在唐山多多宣传,然后自己有待时日带着皇上去唐山,看到百姓都念自己的诗那不就成了!这还真是妙招啊,既没有收受不爱之人的贿赂又能让皇上开心。不久后没有提前通知便去了唐山,百姓称颂皇上的事迹更加做实,于是和珅和国泰双双得到好处 自己在什刹海的新家建成后请纪晓岚题匾,于是才子写下“竹苞”,和大人很开心。后来恩师吴省兰也来拜访之时,看出奥秘,这哪是夸和珅啊,这两字拆开明明是“个个草包”! 当然吴省兰也是为求和珅在宫里帮忙搞个职位,和珅想到妙计,自己与纪晓岚有仇,而纪大人是国史馆总裁,自己是副总裁,干脆让自己的恩师当这个副总裁得了,还能帮自己监视纪大人,一举两得呀(给乾隆说的借口自然是自己忙不过来而且才疏学浅,不如交给文化水平更高的恩师,乾隆也高兴,毕竟这还是头回有人主动辞官,且爱才的他自然更喜欢肚里有墨水的人当这个官)。最后吴省兰被派到嘉庆身边(太子)陪读,实为监控,即位后想把老师换成自己人,结果被太上皇猛批。监控嘉庆是和珅与乾隆都希望看到的,毕竟乾隆让位不让权,有个亲信在监视皇上也是好事 和珅也帮助筹款修建了钱塘江石塘工程,就是个水坝,几乎没有贪污,算是一生中做过的少数大好事之一 宋有《资治通鉴》,明有《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于是乾隆让和珅帮助建立《四库全书》,而和珅也在尽力从满汉人所著的书籍中挑选好书,阅读后加以修饰去除不合清朝的言论予以发表 另一件千古大案就是甘肃捐监冒赈案,也就是甘肃头头王亶望六年间谎报灾情侵吞灾款。和珅虽然带兵一塌糊涂不懂兵法,但办案还是厉害,直接搬倒了欺骗乾隆六年的甘肃官场,20多人斩立决。办案手法那自然依旧是从小官入手,连哄带骗供出上级,然后严刑拷打逼供,然后证据充足后全员逮捕返回北京。这次之后,直接给和珅增加了一官职,为兵部尚书,而李侍尧(对和珅有恩)也提拔为陕甘总督 国泰靠着和珅做上官之后在山东那叫一个滋润,都敢挪用府库的银子,因为过于民不聊生,刘墉(本来也想扳倒和珅)主动要求与和珅去查案,和珅提前通风报信但被截获,国泰那边虽挪用了但在一天之内就从民间收集好了银子填充了国库,最后刘与和没查到什么东西就走了,但刘立马杀个回马枪要求查库,于是发现空空如也。乾隆大怒,让和珅认罪,并拿出国泰为其写的书信作为证据,和珅没有贸然认罪,说这是国泰一厢情愿所为。最后二人升职为内阁大学士(但整个过程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乾隆放过和珅也不是这么容易的) 科举考试行贿成风,和珅多次建言献策要严格要求考试制度,减少不正之风,这看似在做好事,实则更为增加考场舞弊的成本,让考生投入更多的钱财在贿赂上! 镇压台湾叛乱也有和珅的参与。虽然清初康熙战胜郑成功,将台湾收复归位福建管理,但岛上反清复明的声音一直没停过,郑家残余势力成立了秘密复国组织“天地会”,其实康熙乾隆统治还比较开明,这其实更得益于经济的繁荣,天地会没有什么动静,直到后来他们把口号改成了“反对贪官”,这可就在民间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之后1773年林爽文率军打败了台湾知府的镇压,乾隆大怒,本想御驾亲征,后和珅推荐闽浙总督来去解决,帮乾隆解决了口舌之快的面子问题,但他率军无力,没打赢。和珅便举荐福康安,打赢了推荐有功,打输了又可以治一下他对自己嚣张的气焰,一举两得。最后打赢,被赐三等忠襄伯 1780年因为内务府缺钱,和珅开发了议罪银,但因为没有明确制度(或故意为之),导致交的少了皇帝不满意甚至给驳回来,所以大家都往高了报,于是银子出去了,大小官员势必会拼命再赚,即会更想办法贪污,而什么罪能买通全凭和珅自己决定,这更加剧他一手遮天的贪污了 整个大清王朝,每三个地方官员(只有大官才交,因为小官能交的钱太少,塞牙缝都不如)就有一人自行缴纳议罪银,都以万两计,内务府每年议罪银收入大概30万两(而和珅通过各种途径贪的数额,不会低于这个数)。和珅想让谁缴纳银子,加个罪名那是何等容易 和珅产业遍布全国,有各种酒楼当铺客栈甚至眼镜店(让管家刘全从欧洲进口30万副眼镜卖得900万两七三分城 – 也就是说所谓的闭关锁国也没有那么彻底),管家刘全也做一些和珅不太能作为官员而做的产业,比如高利贷赌场和青楼,有着乾隆的靠山,做什么生意都能成,但这让监察御史曹锡宝不满,于是要查刘全过于奢侈的家和马车,写了封奏折但怕文字不妥于是找了吴省钦,这可是吴省兰的兄弟是和珅的人呀,于是直接通知了在避暑山庄的和珅,立马把刘全的所有奢靡之物全部销毁。曹锡宝没能弹劾成功,可以说多亏和珅内线足够多,而且都较为衷心 乾隆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迅速,英使马嘎尔尼一行人来京谈判想要更多贸易的好处(按和珅的话说,就是想要占一个岛屿做贸易的中转地,拥有各种买卖的权力,而清政府又不能设防),自然被乾隆叫停,让和珅去打发他走,但依旧赏赐了黄金一万两。和珅私下与他谈,也没有结果,而且在接待后,和珅也没有忘记远超实际金额的报销,且还接受了马嘎尔尼的一辆四轮玻璃大马车。马嘎尔尼之后并没直接回国,而是到各地考察,认为乾隆时期的中国是一座雄伟的废墟,百姓贫穷落后,“清朝一日不灭,中国一日不崛起”(当然这话定有翻译夸大其词之份) […]

读书:双面诡臣和珅传 – 2024.01.20 Read More »

读书:清朝文字狱 – 1990群众出版社版

文字狱大都在盛世才达到顶峰,因为国力强劲时皇帝才有资格搞搞这些有的没的 文字狱并非起源于清朝,在任何有权利斗争与独裁统治的时候都有文字狱,毕竟帝王通常猜忌多疑,又权力无限 苏轼三兄弟经历过无数次文字狱洗礼,好在宋神宗一笑了之 清朝开始后有极多的文字狱出现在编纂明代历史的人身上,称为“史狱”,“书祸” 历史本身虽然是客观的,但如何记述,有个立场问题,如何评论,那更容易透露出论者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因此,写历史常为当政者所忌 文字狱的两大特点: 此人并未有实际反对当权者的举动,纯因文字而被定罪 建言献策而被定罪通常不被认为是文字狱,因为这纯粹是当着面批评政策,属于皇帝权力范围内的罢免与定罪,而非皇帝吹毛求疵在文字上做文章 文字狱不以作者的行为方式作为主要罪证,而仅仅从作品的文字推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而置之以 顺治(几乎没有),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不是很严重,与后来雍正乾隆两朝的文字狱有显著不同(毕竟刚开始统治,各地区的争斗与满汉矛盾都解决不完呢哪有心情去搞文字狱) 发生过很多栽赃陷害的文字狱,比如我想让你进监狱,我可以伪造一本书然后说是你写的 康熙亲政后立马杀掉了顺治时期的鳌拜,并且在吴三桂为首的三番抗清爆发时还能大幅调整对汉族的政策(被迫的还是主动的不清楚,但我觉得是被迫),重用汉人。而且其实没发生过几次文字狱事件,期间刊行的顾炎武诗文集中所谓“ 违碍” 之处可以说触目皆是,但他活着好好的。当然,康熙晚年还是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藏名世《南山集》大狱 总的说来,顺、康两朝八十年,除四辅臣擅政的短短几年外,清统治者还没有借助文字狱镇压反清知识分子的政策意识,不少案件还是起于汉人之间的构陷和倾轧 雍正起文字狱就多了起来,能统计到有二十多个案子。以雍正六年(1728)开始立案追查的吕留良诗文著作案为标志,明品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几起著名的文字狱是作为统治集因内部斗争的副产品而出现的,与康熙朝的文字狱有所不同,一般不带有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的性质。从吕留良案开始的后一阶段的文字狱,则表明雍正帝的政治注意力转移到思想领域中潜伏的汉人的民族意识了 白从吕留良案被揭发出来,文字狱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新的动向 第一,文字狱被用来作为压制部分汉族知识分子民族意识和民族气书的武器 第二,告汗蜂起,文字獄多是自下而上举发的 其实就算是最严格的时候,对于比如翰林院的人来说,写一首诗里面包含明月清风之类的字眼也不会被杀,但如果本就政见不合,那以此为借口就可以开杀了 雍正在位13年就去世了,不然文字狱会更加严重,之后乾隆一开始搞了新政权,文字狱戛然而止,虽然是暂时的。在雍正后期,只要发现文字不对基本就可以直接砍头了,而不会仔细检查是否为诬告,乾隆时期则如果发现为诬告则会进行反坐 在乾隆帝统治中国的63年间,文网之密,文福之多,远远超过了顺、康、雍三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空前的。起因是有一个人为了污蔑另一个人(伪稿案),然后搞了大规模的文字传播(彻查所有抄书之人),然后乾隆坐立难安,于是处死了很多人,然后如同曹操般疑神疑鬼 乾隆42年起文字狱激增的直接原因是在全国雷厉风行开展的查办禁书运动(主要目的为彻底消灭汉人中的反满思想,解决民族内部矛盾)。查办销毁某一种或几种所谓禁书从清初就时有发生,但开动整个国家机器,历时近二十年之久,必欲将一切旧刻新编的禁招搜缴销毁海尽,则是乾隆的独创。乾隆想这么做主要因为一开始让自查禁书的时候效果不好,地方官员也怕被牵连也做的不到位,于是乾隆有意的连续制造了好几桩大案 乾隆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由此而决定的过激政策,为什么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呢?这里就又要谈谈乾隆帝的作风问题。前面普说过,初即位的十几年乾隆帝比较开明,还听得进不同意见,但到了他的晚年,自我迷信,喜进恶直、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专横作风发展到了项点。在大臣面前,他常常大言不惭地自我吹啦,似乎自己不曾有过任何失误 晚年没有太多文字狱了,因为禁书都被查完了,一万三千多本书没了,也因为55年后统治能力不如以前了,国力也衰败了,乾隆自己也知道不能杀那么多人了 自乾隆以后,嘉庆、道光以迄清末,文字狱极为罕见,因为国力实在太差了 鲁迅看过当时故宮博物院公布的乾隆朝文字狱档案之后,深有感慨地说:“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有的是鲁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忌讳;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就是屈大均的《翁山文存》和蔡显的《闲闲录》,鲁迅也说:“我细看了一通,却又寻不出什么忌讳” 乾隆稳健、缜密,而雍正浮躁、粗率 文字狱发展趋势的愈演愈烈又与封建专制在康、雍、乾时期强化到登峰造极的历史过程是同步的。嘉庆以后,封建专制政体没有改变,但国势衰落,统治效能急刷下降,也就没有发生文字狱灾难 朱元璋摘文字狱主要是对付下级官员和普通士人,对威胁皇权的功豆宿将他杀得很凶,胡惟痛、蓝玉党案都是数以万计的人被连坐族诛,但他不制造文字狱作居杀的借日,这又与维正帝有别(一句话来说就是,朱元璋需要杀足够多的人来清除异己,而国力强劲时文字狱为无病呻吟,解闷儿的哈哈) 雍、乾大兴文字狱出于下面两种政治需要,其一,镇压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其二,打击朋觉,提高皇权 但就算是在封建时期,文字狱也是不讨人心的,君主也怕留个坏名 专制时代,皇权至上,似乎可以为所欲为,胡来一气,其实也并不尽然。有哪个皇帝想把国家搞乱,想以“昏君”、“暴君之类的恶名留在青史之上?皇帝的权力往往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的形成了历代相承、行之有效的制度。人们熟知的丞相制从秦汉延续到明初,对皇权是很大的约束。唐代开始实行的谏议制,即使到了明朝仍有相当的活力,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拾遴补阙,“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领之”。可见,皇帝的論旨如不能通过官品卑微的给事中这一关,也休想发生效力。这种状况到雍正朝设立军机处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皇帝权力无限膨胀,达到了极点 文字狱的长期后果就是,清朝中后期,不再注重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是清初学者顾炎武所推崇的),因为会被砍头,还不如发扬考据学,所以高风亮节宁死不屈的精神逐渐少了,而多了些政治奴才,也多了明争暗斗与道德败坏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撒,不拘一格降人材”就是血瘀1839年,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与文字狱的控诉 道光21年(1841年)开始鸦片战争,之后文字狱基本没有了 为什么“康乾盛证”取得了空前的、历史性的功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绝对统一与空前强大,因而出现了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相对安定的国内环境,中央政权能够集中通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抵御外敌、统一边疆的战争,编纂《四库全书》 之类规模空前宏大的经济文化事业 在雍正(《明史》)文字狱案中,书中这些地方可能直接被定罪: 对皇帝不加尊称 贬低努尔哈赤对明起兵 称清兵和先祖为“贼” 对明清之战的态度, 完全站在明朝一边(比如惋惜等) 不写清的年号 庄氏《明史》文字犹发生在江浙,对文人名士集中的江南地区震动尤甚。它虽然可以借此压制读书人不加顾忌地打发思故国之幽情,教训他们不要藐视当朝的传统,达到保持政治稳定的目的,同时也出现一个极坏的开端,即人们可以用文字作为武器,诬陷、威胁、勒索他人,致人于死地。不仅如此,它对禁铺思想,抑制各种学术发展,扼杀人才,影响更为深远

读书:清朝文字狱 – 1990群众出版社版 Read More »

技术分析毫无用处吗?- 2024.1.8

稍微花了点时间写了段代码,逻辑是这样的: 创建一个150天长度的股票candlestick,其中open_price是首项为15的纯随机运动(首项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整个趋势),而当日的close_price是open_price + 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次日的open_price为前一日的open_price + 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当日最高价为max(close_price, open_price) + 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绝对值 / 2,最低价为min(close_price, open_price) – 标准正态分布绝对值 / 2(除以2仅仅是为了好看,不影响当日收盘价) 代码放在了最后,可以自行运行生成 以下是随便生成的12幅图,看着是不是很像实际的股价?当然我也不怎么会技术分析,还有各种理论什么波浪理论量价分析等,但就论最基础的技术分析,可以看看下面随机生成的图: 其他的就不再画了,应该很容易看出来: 当然这不是证明技术分析没有用,在我看来这种生成的图像有至少两个缺点: 绝大部分随机生成的图像在真实A股中都不会出现(或还没出现),A股市场中只有少量走势与上面的图一致或类似,这说明了只能通过实际的走势去研究技术分析而不能用无穷多的理论走势来证明技术分析没用 技术分析做得好的人绝不可能仅看走势,他们必定还会关注交易量、宏观环境、政策趋势、板块内外部的相对分析等再做决策,所以这是一个纬度极高的拟合,不是我这种一维数据能比拟的,所以我上面的这种划线根本构不成实际交易的决策 至于discretionary trading和quantitative trading两者哪个更好这其实没有办法比,因为quant是将一切能量化的都给量化了,可能不能量化的可能给个低权重也加进去了,而discretionary trading也是量化的只不过纬度比quant高太多了,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我不相信有人能创造出比人脑拟合更优秀的模型,就算算力能达到但如何将几万个纬度给量化出来那也是个问题(对人脑来说,俗称“感觉”)。人脑的缺陷在于会忘记事物以及会过度受外界消息影响。而我是绝对相信市场上有这么一批手动交易的人,他们能几乎达到稳赚不赔的,哈哈哈因为我就经历过,那种人真的是不能做大,毕竟钱多了,那就不是自己的了 import mplfinance as mpf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generate_stock_prices(num_of_days, mean, std_dev): open_price = [15] close_price = [] high_price = []

技术分析毫无用处吗?- 2024.1.8 Read More »

Simple Distinction between Left and Right

The terms "left-wing" and "right-wing" presuppose the existence of a fundamental contradiction and adversary, aiming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nd eliminate the adversary. Leftist and Rightist Originating from the seating arrangement of the Estates-General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Leftist: Inclined towards proactive reforms, advocating for new systems. Rightist: Tends towards stability and conservatism, favoring gradual

Simple Distinction between Left and Right Read More »

左与右的简单区分

首先左与右都假定了存在一个基本矛盾与敌人,目标均为消除矛盾与消灭敌人 左派与右派 来源于法国大革命三级会议的坐的位置的左与右 左派:偏积极改革,推行新制度 右派:偏稳定保守,渐进改革 两者经常被认为都有助于达成目标,都好 左倾与右倾 这俩都是在左派此分类的下面: 左倾:政治上追求进步,服务劳动人民 “左倾”:激进和冒进 右倾:认识落后于实际,高估敌人 “右倾”:妥协与软弱 左倾与右倾方向一致,但路线不同 左翼和右翼(资本主义国家) 左翼:社会公平,给人民足够的福利 右翼:自然竞争,反对改革 典型例子:美国民主党偏左翼,共和党偏右翼

左与右的简单区分 Read More »

《只有河南》观后感 – 2024.1.2

总体来说,《只有河南》(世界级的戏剧聚落群)表演形式的极其棒,沉浸的体验完全不输欧美大小剧场。要论缺陷,一是几乎全部的演员都为配音,二是内容过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的逻辑不符合基本人性和自然规律。如果你说这就是河南人“舍小我取大义”的本性,那你对,你快去献身 全部的剧都围绕着三个主题:河南是一个火车拉来的地方,河南人舍己为人,以及河南文化值得传颂。这些都对,当然我认为只有第一句更有价值。苦难本身绝不值得被赞颂,是解决苦难的精神值得赞颂,而后者是违规的。河南人的无私奉献以及舍小我取大义的精神,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祖国,要为祖国提供足够的粮食。这个观念十分政治正确,估计也是中牟县能依托建业拿到接近60亿投资的根基之一:毕竟不仅可以洗,而且还是巨大无比的政绩,领导有方啊领导有方。当然这个投资基本上收不回来,哪怕连带周围地价的上涨、ip价值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也收不回来,但以此带出的文化影响力、政绩和百姓对河南看法改变的价值那可能确实是无比的大 《只有河南》大部分主线都在讲1942年饥荒的事,建议先看看相关的书籍,比如《1942饥饿中国》、《1942河南大饥荒》和《人相食的年代-中国的大饥荒》,最后一本参考价值也蛮高的,台湾出版的,只不过讲的主要为1960左右的饥荒 我看了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剧场,小剧场有老库房,天子驾六遗址,候车大厅,覆斗书场,张家大院,觉得都蛮不错,起码体验感是十分之好的,关于踩雷的话,据说前生来世有点雷但我也没看成,而且红庙学校据说非常好但可惜当天没赶上 关于剧情等: 主剧场火车站剧场的剧情中,实在是把道德绑架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吧我认为这才是当时真实的事,毕竟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但编剧也没办法真话只能说一半,还得绞尽脑汁把上层的矛盾给转移到群众里。李十一过度溺爱李十八最后李十八用自己的命换来了还不能吃的种子,这本身其实体现了李十八的大义凛然,但这符合人性吗?那么多村民前去要粮,大部分有点小权的站长会怎么做?最简单的当然是让手下死守阵地,毕竟明面上“丢一粒粮赔一颗头”,但同时私下偷摸拿走一些粮补给自家人吃,最后把锅甩掉或者用假粮以次充好糊弄过去。如果你认为以前的人淳朴真诚不会做这种事,那请先读书 李家村剧场是火车站剧场的延续,主要讲那些超过六十岁的老人为了给后代留下粮自己跑去山上冻死的事。十分感人,舞台效果十分好,十分催泪,但同时要铭记到底是谁逼死了这些老人,是上天吗?最后的麦田浪视觉效果极好,而且演员表演极震撼,最后在如沙堆般的麦子中来回打滚真的很震撼,建议坐在前排中央 候车大厅的表演是传送带式的,借助一些道具来讲述以前的故事,这个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剧场,尤其是我看到一百年前的那7位留洋的学子之时,心中无限感慨,“我等学子在此明誓,出国门,去西洋,学本事,待学成归来,定当报效国家”,当年的先进青年独自出国门学习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极其震撼的,可能因为读了一些百年前的历史,深知当年一切皆乱的环境下这有多么的不容易!而当我看到另一些人举着“解放思想”白纸黑字的布条时更是止不住流泪,我们的革命先驱们是多么的伟大啊!7人中有的人第二年就回来把长衫取走了,有的人再也没回来过。那7人留学在法兰西、美利坚、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莫斯科,我不太懂为何要用莫斯科而非苏维埃,而且也对这7人的具体指代也感到困惑,有人说这是国防七子的象征,时间上也能对得上,哈工大1920年开办,北理工1940,其余都在50年代,但我觉得似乎不太合理,因为不应仅限于国防层面,当时的新思潮是方方面面的“进步”,而且这也跟河南关系不大啊!我觉得有可能宽泛地指代当时的进步青年出国门的实情,也或可能指代了清末思想家搞出了戊戌变法梁启超的7位出国深造的子女(纯对数字敏感,但梁是广州人),当然这7位似乎没人去欧洲与莫斯科求学:他们都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学习过,并成为了知名文学家、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与火箭学家 天子驾六遗址剧场很小,是一个看天子墓地的人与穿越到当今的天子的故事,我对其内容没什么过多看法,但惊叹于守墓人的精湛演技,甚至在天子追逐他摔倒之时双脚都在快速颤抖,这种演技与投入让我敬佩 老库房一进场就来了段唱歌把我整懵了,后来才是话剧,虽然依旧是录音。主要讲了一百年前一个好像是车展的地方改造成了歌舞厅的故事,里面还穿插了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罢工(京汉铁路罢工,工人与军警冲突最后死了52人:二十年代贫富悬殊的问题,这种抗争精神是极其令人动容的,只可惜不能多说),抗日,男情女爱的事,表演还算OK就是唱歌和最后的蹦迪有点莫名其妙 覆斗书场是室外的,讲一个帅气的唱戏艺术家不愿做小白脸而自残之事,蛮不错的,就是室外有点冷 张家大院也是室外的,讲了六位老爷和一位少奶奶为抗日捐款之事,故事很精彩,但剧情绝对少讲了另一半实话,因为据史书记载与人性,在任何时候这些老爷们是不会心甘情愿捐巨款的,总得有好处才行 最后出门之时在入口处看了极其宏大的投影秀,先是清明上河图,后是万里江山图,非常震撼,但似乎站在下面观看比坐在台子上更好 Random: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天子,都对自己有着绝对控制权,得让自己的精神好好控制住躯壳,多在世上探索一番 ”有田才有麦,有国才有家“这句话在战乱年代是正确的,但在今天是不正确的。一个极其伟大的组织往往在初始阶段便能极速地达到高峰,随后用漫长的时间来将创始人们建下的宏伟山河给挥霍殆尽,这种稳定到极致的博弈结果的循环似乎无可打断,毕竟人性与寿命基本无法被彻底改变,苏维埃和我们就是最简单的例子 要我说,河南人在以前的这种所谓的舍小我保国家的做法只能归为无奈之举,官位不够而贪心无限,就只能将压力置于更下一层,层层加码后饿死百姓。可惜了那些死去的乡亲们,连郑成功最终都有收复台湾的美誉啊(当时南方厦门福建一带郑成功的爹郑芝龙为最大老爷,其被清朝君主福临(顺治)骗到北京并绑架后,郑成功多次北上进攻失败,没有办法了只能逃亡台湾并顺便赶走了本就没什么根基的荷兰,但最后却捞了个收复湾湾的美誉,造化弄人啊!详见荷兰史与英荷战争史)! 关于1942饥荒: 之后会发布读书感想

《只有河南》观后感 – 2024.1.2 Read More »

2024 Plan

One Sentence for Goal: I will apply and prepare for French citizenship (or if not possible find a way to keep working visa valid for a long time) and HK visa, and find a job in an IB or fund or tech firm for operation / trading / cloud architect etc. role French citizenship /

2024 Plan Read More »

December 5, 2023 – Reading: The Piano King Franz Liszt

First of All Chopin (Poland): 1810-1849 Liszt (Hungary): 1811-1886 Paganini (Niccolò Paganini): 1782-1840 Beethoven (Germany): 1770-1827 Schubert (Austria): 1797-1828 Czerny (Germany): 1791-1857 (a student of Beethoven, started teaching at the age of 15) Tchaikovsky (Russia): 1840-1893 (heard Liszt perform in Weimar during Liszt’s later years) Bartók Béla (Hungary): 1881-1945 (composer, a great figure in 20th-century

December 5, 2023 – Reading: The Piano King Franz Liszt Read More »

读书:钢琴之王李斯特 – 2023.12.5

首先 肖邦(波兰):1810-1849 李斯特(匈牙利):1811-1886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 贝多芬(德国):1770-1827 舒伯特(奥地利):1797-1828 车尔尼(德国):1791-1857(是贝多芬的学生,15岁就开始教学生) 柴可夫斯基(俄国):1840-1893(在李斯特晚年在魏玛听过他演奏) 巴托克·贝拉(匈牙利,Bartók Béla):1881-1945(作曲家,是二十世纪的伟大作曲家,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 普罗科菲耶夫(俄国) 1891-1953 瓦格纳(德国):1813-1883(在李斯特住到魏玛后坚信他能把管弦乐队处理好 – 也是政治逃犯 – 也是狂人性格 – 还搞定了李斯特小女儿 – 后来巨有钱) 冼星海(澳门):1905-1945(死于莫斯科,肺结核,是巴黎音乐学院校友,作品《黄河大合唱》) 赛巴斯蒂安•埃拉尔德(Sébastien Érard,德国):1752-1831(现代钢琴之父,创建Erard,法国钢琴和竖琴品牌) 亨利•施坦威(德裔美国人):1797-,1853年在曼哈顿创立了施坦威公司,当然在1972年官司后被卖给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随后又有几次合并 塔尔贝格(奥地利):1812-1871(钢琴家,作曲家,在24岁左右前往巴黎与李斯特竞争的人) 关于乐器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钢琴:1709年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16世纪在意大利被制造出来 单簧管:1690年左右 圆号:19世纪初期(1818年发明了活塞以后才有的圆号) 竖琴:1810年 长号:1791年(长号自1791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作为一个乐团成立以来,一直是大型铜管乐队的一部分) 长笛:19世纪初 大号小号:都在1835年左右 管风琴:公元前三世纪在古希腊被发明(在蒸汽机(十八世纪中叶改良后造出工业版本)前,是一人负责演奏一人负责鼓风) 羽管键琴:14世纪左右(巴赫的那种) 主要 十九世纪初的时候好拿破仑冲击着法兰西隔壁的邻国,实际上反拿破仑的力量已经迅速积蓄起来了,1812年拿破仑打入莫斯科,却惨败而归 李斯特出生在莱丁,匈牙利西部边境的地方,父亲是土地监管员,为主人管理各种事物。父亲在35岁的时候结了婚,妻子是个孤儿,当过使女,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落魄。但他也梦想着成为音乐家,每天晚上在他钢琴上弹奏许久 李斯特出生之后就喜欢在钢琴上搞来搞去,父亲资助他上钢琴课,7岁就开始了。随后天赋真的牛逼,于是父亲给地主写信以求获得支持,终于在9岁的时候得以在一个贵族客厅亮相,大获成功。当时他就已经能用正常速度试奏较难的钢琴小曲了,于是主人(也就是该地的公爵)立即决定资助他去维也纳深造。1822年一家人前往了维也纳 在当时,拿破仑滑铁卢失败是在1815年,在当时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这与法国革命的失败很有关系,艺术的种类也从为理想唱歌,变为要求音乐家们提供欢笑和轻松,来逃避政治造成的烦恼,而这个时候贝多芬已经到晚期了,作品非常深刻和沉静。 李斯特父子在当时认为贝多芬就是神明 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访车尔尼,而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当然这么严肃的人果断拒绝了,但得到一次弹一个小曲的机会,然后视奏,然后就开始上课了。成为这么有名的教师的学生,是成功的第一步 车尔尼也是神童,几乎能背下所有贝多芬的作品,少年时的车尔尼很受上流社会的喜爱,但他中年后不再喜欢华丽夸张的演奏,而他对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不屑一顾,与贝多芬一样,喜欢严谨,不善于取悦于人,所以他减少了社交,将大多数时间都来研究钢琴演奏技术,探索教学方法(740?哈哈哈) 车尔尼对李斯特的评价是,缺少规矩,太自由,当然这也是天赋所在。车尔尼让李斯特坚持练习极其枯燥的各种技法,他是真正的古典主义音乐家,而弗朗茨的天性是喜欢幻想、湯求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传记作家们普遍认为,弗朗茨的这种性格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吉卜赛人的音乐中获得的。在匈牙利的村庄里,常常有一些流浪的吉卜赛人,他们性格放荡不羁,无视社会规矩,虽穷困得衣衫褴缕,但却快活无比。他们的歌舞艺术同样是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充满了奇妙的魅力。这些人给幼年弗朗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有趣的是,这一切,又恰恰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反对理性、追求情感与思想解放一一相符合。当弗朗茨在车尔尼门下学习的时候,他学到了精湛的技巧和严蓮的治学态度,以及古典主义高贵的气质,同时,他心中对自由而新奇世界的渴望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李斯特逐渐懂了良苦用心,于是在他第一步成熟的钢琴作品1826年(15岁)《24首大练习曲》就写着献给车尔尼,这可是超技练习曲啊! 有着车尔尼的推荐,李斯特拜师了萨列里,是维也纳宫廷音乐总监,在宫廷歌剧院里掌握大权,但当时已经退隐,毕竟70岁了,他对李斯特的影响主要是李斯特看到客厅中那些来自皇室的赏赐奖励,心中就有无穷的动力,渴望站在音乐厅的大台上 于是1822年12月1号(他妈的这才几个月啊)就已经在维也纳国会音乐厅亮相了,并且即兴演奏了自由幻想曲。轰动了维也纳。当时流行最后一首来即兴演奏,而且主题来自于观众席中传来的小纸条,李斯特被要求把贝多芬与罗西尼的音乐揉合到一起,而他的演奏无可挑剔 之后李斯特又准备新的演奏会,邀请了贝多芬,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可能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对车尔尼这个学生并不满意,当年看到车尔尼在创造性有欠缺后就主动疏远了,但是还是把自己的侄子送过去练琴,毕竟车尔尼在练习曲方面是独树一帜的。贝多芬当时的社会评价并不好,因为他严重的耳疾和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与人接触,更不会参加音乐会毕竟本来就听不见了,而且当时他在忙着写第九交响曲,拒绝一切社交活动。申德勒为李斯特说情,最后4个月后贝多芬还是出席了音乐会,这是莫大的鼓励 随后车尔尼鼓励李斯特去巴黎深造,但在1823年12月,巴黎音乐学院拒绝了他的深情,因为他不是法国人,现在看可能很荒唐,但在那个时代,法国人的骄傲、对自身文化的尊崇,加上革命失败以后贵族重新掌握政权,导致了政策上的封闭性,他们不肯把钱财用来培养一个外国人 这时赛巴斯蒂安•埃拉尔德伸出了援手,他是大名鼎鼎的法国本土钢琴制造家,法国人以前买钢琴需要到德国,自从出了他地位是很受尊敬的。他安排了食宿和崭新的钢琴,还为他找到了作曲老师 –

读书:钢琴之王李斯特 – 2023.12.5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