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ning Li

斗胆讲讲中国经济逻辑与目前现状 – 2023.2.17

先说结论:我认为目前这样的状况要么通过朝代更替或战争,要么通过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平问题 作为26岁的青年人,我更希望看到一场死伤极其惨重的战争,活了这么久都没见过,一辈子不跟生与死打打交道似乎也少了点乐趣 写在开头: 我关于制度问题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制度不可能完美,就像三体问题一样,不可能有精确解,只有近似解,且初始的一丝丝扰动便很快就能导致意料之外的分崩离析。人类社会是由博弈游戏构成的,只要永动机不存在,那博弈之外必有受损的一方,无论是否是活物。以前聊到的养老金政策的制定本质,与今天聊的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的本质一毛一样,都是由于一开始一个社会扰动之后,当时的中年群体(即权利掌管者)做出的更加符合自己群体利益的决定,而当权力掌管者老去后,把自己吸过血的社会交给下一任掌权者,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吸血,直到实在吸不了血便用战争(极端的掌权者)或长期的温和政策(不极端的掌权者)来度过。我认为如果之后中国或中国人群体依旧存在,那战争将会是领导所倾向的,因为战争成本是年轻人,而受益群体或潜在收益群体依旧是未来那个时代的掌权人。 写上面一段话是因为中国经济(或者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是这么个套路,无论资本还是社会主义(上一篇写过,两者在处理百姓层面的差别主要在于民众洗脑程度与信息透明程度:即资本主义的博弈是当权者想办法通过垄断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当权者的重要部位转移开,以增加贫富差距;而社会主义的博弈则是当权者想办法禁锢民众,使用各种手段抹除民众“不好的”想法,以增加贫富差距)。下面写一下整体逻辑 – 即20年以来中国经济循环逻辑与迭代过程 – 为什么一开始有序的体制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混沌: (注:整个模型做了很多简化,只保留了被“平均后”的最主要要素,便于抓住主要矛盾) 对于中国来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传统观念深刻,但缺少重要物资是其特点,这也就慢慢的造就了中国经济的两个基石: 对外贸易循环 → 获得外汇与资源,使得经济增长 内部循环 → 是居民,政府与企业之间,互相创造需求与收入,从而使得经济能够维持运转 先讨论内循环: 政府,企业,居民三个仅有的主要角色,各自的权力与义务有: 政府: 权利:税收 义务:将收到的税收以财政开支的形式花出去,这里涉及两点: 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创造需求,然后用这些需求去拉动企业增长 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如医疗,养老,国防等 企业: 权利:满足政府的需求 & 满足居民部门的需求 义务:向政府交税 & 为给其工作的居民发放薪酬 居民: 权利:获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 通过劳动,从企业或政府部门获取收入 义务:向政府纳税 & 将自己的收入投入生活或生产当中,为企业创造出新的需求 以上是最最主要的提炼,很显然中国的情况比这个复杂的多,因为确实太大了。 所以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就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有点像高中的分封制郡县制的感觉了哈。 中央政府虽然享受了收税的权利,但却很难服务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中央与地方两个层级的关系(矛盾)。插一句,在我的模型里面忽略了地方政府不听话的因素,但实际层面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小到某地不听从指挥,私自延长房贷还款最高年龄到80岁,大到93 94年广东拒绝分税制改革。这里讲一下分税制的事情:80年代初的时候税利分流试点以后,国营企业交税后,大包干的政策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因为监管制度不够,地方政府几乎全部少报收入,使得中央政府在财政收入上很是劣势,财政困难十分明显。没记错的话88到90年才政府甚至连续3年向地方政府借钱,也是在当时,财政部长刘仲藜给朱镕基说我们需要财税改革,一定要让地方的税收(油水)经过中央之手。分税制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来说十分的重要,虽然中产小康之后也会导致过度集权吧。。分税制的意思就是重新分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不同税种归属地方和中央。我们熟知的94年分水改革,其实从93年年中就已经推进到各个省了。但推进的过程中广东省十分抗拒,不过人家也确实有实力抗衡,因为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财政包干体制力度非常大,如果直接把广东省的一大块蛋糕拿走,这等于直接把耶路撒冷从以色列境内给划拨出去了呀!最后副总理朱镕基(朱镕基98年李鹏不行了才当上总理)出面,妥协了很多才让广东省财政掌权人同意(估计他也是没想到这个坑有这么大,之后的经济会那么好。。)。可见地方政府的不按中央要求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22 23年,地方都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中央的政策! – 房地产+地方债) 现在我们模型加入了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利与义务为: 地方政府: 权利: 接受分配的财政资源(所谓的转移支付) 义务: 听从中央领导 替代中央政府为各个企业创造需求 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 以上是所有内循环的要素,外循环主要关系到外贸与企业端的关系,与居民中央与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关系。 外贸(国外)与企业: […]

斗胆讲讲中国经济逻辑与目前现状 – 2023.2.17 Read More »

直播带货火的更深层次原因 – 互联网公司的转型 与B站下的棋 – 2023.2.8

事先声明:我带了些上帝视角来看该问题,后知后觉了属于是 2023年2月8日 入职新部门后现在还在适应期,哎还真的是适应不了,我就不是一个与客户打交道的人。。还是默默好好写代码掘金吧 肖邦7岁和11岁的G小调,趣味性十足,贝味十足,27岁的谐谑曲,32岁的英雄波兰舞曲,及晚年37岁小狗圆舞曲,39岁F小调最后一首作品,展现了他一生曲风的变化,总结起来就是天才少年仍不失童真,成年后狂野躁动露出了狂妄不羁,成名已久后便进入更深层次的挖掘,不再那么追求技术(虽然本来就没李斯特那么狂热)。同样的,基辛也是如此,年轻的钟,革命,拉赫马尼诺夫G小调都能3分多一点弹完,17年最新的G小调却有近4分钟,但明显细腻了不少,有了别的追求。 这位被称为苏联最后一位天才钢琴家的基辛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年的发展其实很像,都是早年爆红,然后爆炸进步,然后高位稳定,然后因为年龄大了技术跟不上之后只能往细腻的操作上靠。不过也多亏我们赶上了相对透明的时代,可以偷窥到这些公司赚到钱后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 我深信不疑所有能够发展的事物,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赛道合适,在发展途中一定会经历那几个section,诞生期,成长期,然后减速成长,成熟,衰落等。因为时代总是进步的(时代的定义,我认为就是那个时期最高级的技术和最平稳的博弈纳什均衡),只是进步的速度在不同年代不一样而已,新的公司必然会取代旧的不愿意做大改变的公司。就像minecraft的java屎山一样,不愿推倒重来那就只能被打倒。最近几个大的例子比如拼多多的崛起(尤其在现在消费低迷,人人没钱的时代,pdd股价蹭蹭的涨),特斯拉的崛起都在向老公司发出挑战,而没有能力时代不讨好的公司,比如钻石公司,巧克力公司(爱她就送她巧克力)等很多都破产清算了。 我这几天思考的是国内互联网这几年的风头转向。今年的春晚我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广告都没看到,去年的双十一也是虚假数据连篇,互联网公司自己都保不全,还指望吸品牌商的血?国内互联网2021年开始裁员,22年达到顶峰,大公司们也是撕毁offer无数。 但就在这么复杂人人没钱的背景下,直播带货行业却风生水起,甚至我关注的象棋圈,本该1月13号举行的王郑十番棋却因郑惟桐要带货而被迫取消,这是中国象棋史上第一次最顶尖棋手的信用破裂,一个连续9年等级分排名第二的顶尖棋手却不敢比赛,还口出狂言?王特大也在直播中经常说郑其实带货赚了挺多钱的,自己直播和打比赛肯定赚不了那么多。但我看过郑的直播,他自己不说话,一个女主播在旁边一直逼逼的卖产品,等于只是借用了他这张脸呗。也就是说,哪怕在经济这么不好的2023年,直播带货却可依旧有钱可赚(21,22年直播带货板块真的很逆天)。 所以我想谈的就是自己对直播带货的理解。一句话来说,我认为带货是互联网公司垄断精准流量的究极手段,黔驴技穷了,下面是逻辑: 拿大主播举例,薇娅(2021年12月底被爆偷税好多个亿)直播靠的是两点火的: 全网最低价,这也是她以及很多主播的绝对底牌,少了这个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变的啥也不是 主推生活必需或常用的好用的产品,这个是次要因素 一句话就是,主播的价值,即商业的价值,在于要么帮顾客省钱,要么帮顾客省时间。 那么,为什么就直播带货这个行业大火了? 其实吧,本质上是因为大家没钱了,资源不够分配了。时间线和逻辑我认为是这样的: 在经济发展较好时,品牌商会大量参与双十一等活动,平时也会积极的参与竞价排名,首页直通车等,品牌商宁愿亏钱也要赚吆喝,因为人们不缺钱,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只要产品还不错,价格没那么高,都可分一杯羹。其实竞价排名这个东西非常的精髓,利用竞争的人性,来攫取更多利润:以前是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好了,不同行业之间也要竞价,直接把卷的程度乘了10 后来遇到了covid加俄乌战争美国QE后又紧缩,全球需求减弱的情况下,消费低迷,各家互联网公司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榨取最后的利润涸泽而渔,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要怪就怪博弈论吧。之后品牌商逐渐发现自己哪怕给阿里很多钱打广告,收到的流量大部分也都不能变现,毕竟顾客没钱了,点进商店也不会购物,所以不再花很多钱竞价了 品牌商的撤退让阿里很为难,阿里作为全国最大中介(没错,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中介,赚的是广告费,我保守的估计,虽然这个数据在财报里,但我懒得找,我保守估计赚的广告费是卖出产品抽成的10倍以上 – 上一个这种盈利模式被深深打入大牢的还是百度的莆田医院竞价排名。竞价这个东西,远比抽成来的快得多也赚的多),必须要持续的赚钱才能保证持续的融资,股价不至于跌的很离谱(虽然已经很离谱了,225到最低的80左右),于是开始涸泽而渔,想办法集中全网最优质的流量,对品牌商也干脆也不收竞价费了,直接说:我可以帮你打广告,你把产品放到我的主播旗下卖,我不收你钱,我只要你给我保证,在我直播间,你的产品全网最低价即可 于是直播带货就诞生了,这种形式的优点就是:直播间就在那里,100万个人路过,只要1万个人看了一段时间,只要3000个人买了东西,那这3000的流量就是最优质的精准流量,而品牌商也最看重这种真实的,最有变现价值的流量 任何经济行为只要没有外界扰动,最后都会像大数定律那样,往一个标准模型上靠。在这里,标准模型就是最后的纳什均衡:不同品牌商看到甜头后再一次开始竞价进入主播直播间,消磨自己的利润。这样久了,利润悉数被阿里和主播团队拿走:相较以前的竞价直通车,这一次阿里做的更甚,不仅让品牌商花钱买主播带货的货位,更要让他们提供全网最低价,两头亏损,品牌商哭晕在厕所。而品牌商都知道这样的模式不能持久,所以大部分选择一定时段内通过直播来卖货,然后靠这次赚取的眼球和粉丝,来为下次的超额收益做铺垫(插一个小故事,搞笑up小杨哥去年开始带货,风生水起,注册的公司营收也达到了一个亿,其中他卖的一款雨伞,卖18块钱,然后粉丝买了后退款,说这个雨伞不能防风,但其他防晒防雨都样样高质量,且伞把还是整块木头的 – 虽然可能是木屑制品。。但18块的单价简直可以说在以前只能买的起三分之一个伞,于是小杨哥也在那打感情牌,说品牌商多么多么不容易。。) 但又有多少品牌方有资金去做这样一条长线的策略呢?自带货起,压垮了无数的中小品牌 弊端: 底层逻辑下,我认为最大弊端就是流量的过度垄断,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能吸纳最多就业岗位的服务业,如销售,商场服务员,中介等,大量倒闭人员大量失业。在经济不好的时期,还让流量如此的集中,只给民众那么几个选择(民众也希望有更多的选择,但因平台有力量,他们也没办法发掘更多的选择),势必会引发社会动荡。什么?有人说不会?想想上一次失业大潮(2022年中年人失业还没那么严重,只是毕业生失业严重)的背景是怎样的,想想唐山菜刀队是怎么形成的,想想当人们吃饭都成问题时,法律还有什么用呢? 其次是,除了自己之外所有行业的利润都在下滑,属于博弈论下的涸泽而渔:有限的流和有限的消费下,人们被集中在直播间,品牌商就会发现,那些单独搜索自家商品的顾客少了很多,毕竟全网最低价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所有的行业受益的利润在下滑 这时,薇娅被罚了很多亿,我是不信薇娅真的赚了30个亿的,里面绝大部分是要被阿里吃掉的,阿里一定会让这部分收入抵上以前靠卖位置收费的金额。如果主播不听话,阿里的平台优势也绝对会早早的与其解约然后招新的听话的团队。在流量垄断如此严重的时候,中央开罚,杀鸡儆猴。我们不讨论罚款最后被谁吞掉了,就该事而言,起码让阿里冷静了些,也听话了些。 这个时候,是否就看懂了近几个月B站让一个没长相没口才没内容的三无up主侯翠翠当上百大这个事情了呢?这件事的本质就是一家掌握流量的平台,警告依靠自家平台赚钱的打工仔说一定要听自己的话,帮助本平台赚钱,否则有你好受的。 B站警告各个up主自己才是老大,警告他们与品牌商合作要先过B站这关才行,否则何患无辞的封号那都会成为家常便饭。B站通过侯这一个例子让大家看到了自己想让谁火谁就能火的能力,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她就会被撤走流量,遭遇封杀封号,然后大量负面新闻来袭了。想想当年被污蔑然后封杀的巫师财经?不得不说,B站自从股权换血后整人还是有一套的,虽然换不换都会这么做,但相比于巫师,侯还是要更可怜一些,起码人家巫师是有真才实学且能独立赚钱的,且他的粉丝以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为主,就算封杀,回归后涨粉也是迟早的事。 B站捧红了一个没有能力的人,通过巧妙的构造,让大家最后讨论的话题变为了:她到底有没有能力做百大?而不是B站为什么要这么做,直接转移了焦点,妙。 但是目前的情况其实更有意思了,因为我已经嗅到B站要搞黄侯的味道了。最近老蒋撕逼侯的话题也很火,火的不正常,是不是就是B站开始杀鸡儆猴了呢?不得不说,B站的运营,已经超过当年拼多多的一半了,目前在向阿里靠拢,很接近了! 所以现在再回头看那些认为努力就也可以成为她们那样的人,是否觉得好笑呢?

直播带货火的更深层次原因 – 互联网公司的转型 与B站下的棋 – 2023.2.8 Read More »

M2为什么到不了实体经济 – 2023.2.15

一句话总结:我认为M2的钱让银行和大公司以一种效率相对低下的方式霍霍掉了。 其实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业内叫做,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空转。 我先扯点别的,我认为所有事情的发展,大方向一定由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的interaction决定,其他乱七八糟的要素都是烟雾弹,无足轻重,就像孙正义为什么牛逼,是因为胆子大吗?我觉得是因为其对大方向的把握属于世界顶尖玩家了,也许是十几岁被老总点醒要学计算机和外语,见多识广之后不仅抓住了日本互联网泡沫,抓住了电商,赌对了消费,抓住了云平台等等等等。他投资失败案例很多的,wework投入了那么多擦屁股的钱全打水漂,但是不影响其因对大方向的精准判断而出名。 我还想再聊一个个人的看法,看的越多想的越多,就总觉得时代的发展似乎与个人的生老病死一样,制度更是如此,似乎找不到一个能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制度,因为人性的自私和生物的生存需要。所谓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我现在觉得只不过是同一种分配方式在富人与穷人的信息差一个极小和一个极大情况下的表现罢了(因为人的贪婪是无限的,世界上所有的信仰和道德乃至法律,在做坏事没有成本的情况下都不会被遵守)。所有制度都有漏洞,其中越大的国家漏洞越多,如果把人类的幸福感(这里定义为绝对幸福)当作目标,那想在美国达到全民幸福的难度比中国还要大的多。这里的意思就是,因为漏洞太多,所以总有人以此获益,然后扩大贫富差距。这里我想谈与M2有关的漏洞。 先说情况,其实这个M2增速过快但人们口袋的钱并没增多这个事情是一个老话题了,与保房价还是保汇率算是并驾齐驱了,因为本质上就是不可解决的。先说结论: M2增速这么快却没有到实体经济的原因,在于央行对各个银行的管控力有限,没有办法阻止其贷款给那些愿意在自己这里贷了款然后直接从自己这里买理财产品的实体企业 – 这个本质上是博弈游戏的最佳选: 对于银行来说,既完成了贷款任务,又赚到了贷款与利率的利差,而且坏账率又下降了(因为坏账率=坏账/总贷款额,这里因为公司是买的自家产品,可控性强,坏账概率小,同时总贷款额又增加了,所以坏账率又下降了,刚好还又能抵消一部分居民提前还房贷的压力,多好)。但是这里一定要强调的是,只有信用好的、大公司能收到银行贷款,因为小公司贷款想要玩这一套吃利差的游戏,体量就决定了其对于银行来说风险与收益不如大公司。除此之外,我甚至觉得银行会只给那些信得过的并且一定会投自己产品的公司放贷,因为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一个公司做实体产业的风险与收益之比明显与投到银行吃回报率要高!这也是一大批上市公司财报中都展现了理财产品很高增长率的原因。 对于公司来说,尤其是上市公司,既赚到了理财的钱(普遍的理财利率高于贷款利率),自己balance sheet上的asset又增加了,且流动资金也增加了,投资现金流也增加了,debt虽然也增加,但非常多的上市公司大客户的债务比都超过50%,那分子分母都增加相同的数,反而能让这个比例下降一些,对公司来说也是好事,而且equity的绝对值也会增加,变相促进股价 对于老百姓来说没什么影响,因为钱不会流进流出老百姓的口袋。 M2增速这么快的原因,如果硬要排除国家高层人员希望走之前再捞一笔的原因,那就只能是希望实体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给予一些刺激吧,可惜再一次事与愿违,让不应该富的人又吃到了便宜。 我们的M2有多离谱呢?没记错的话我们的M2体量相当于美国加欧盟的总量(虽然美国好像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实际较为准确的M2所以用M3代替了)。 那谁最后亏损了呢?当然是百姓呗,因为这部分空转的钱如果越来越多,各个上市公司赚的越来越多,然后套现走人,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有点那个实质性负利率的意思了(这个词讲的是,1980年的60块月工资(当时的平均数)与现在的6000块(现在的平均数,可能还要高一些)月工资相比较,以前的购买力等于现在6000块的购买力的20倍不止,所以实际上对于居民来说利率为负),如果社会中的钱流向了一个大的蓄水池(以前是房地产),那么剩下的钱(可以流动的部分)的购买力实质是飞速下降的,因为我们都懂大部分在蓄水池的钱是不能拿出来的,不仅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接盘(即流动性差的离谱),更由于一旦拿出卖掉,直接会引发系统性经济崩溃(因为钱一下子多出200%的话直接引发200%的通货膨胀)。 插一句,仔细说的话多200%的钱引发的通胀大概率是小于200%的,因为穷人总会把所有钱花到刚需的食物等上面,但富人可能只会花10%的钱,这就导致了在刚需的定价层面,相较以前现在的200%货币量并不会以相同比例增加到刚需物品上面,一定会小于2倍这个比例。但是呢,实际层面,由于穷人可能连饭都吃不饱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然后引发的交易成本(生命安全性的降低,相互信任的破裂等)的增加,可能也会让定价有过高的趋势。这里可以参考土耳其恶性通胀的例子。 回过来,这套资金空转的游戏能玩得转有两个必要条件: 贷款利率比银行理财回报率低,换句话说,如果理财暴雷的太多(比如去年11月债市),那公司不会当傻瓜去继续贷款然后再投给银行 央行不出手监管 个人理解的话,目前应该还会继续让这游戏玩下去,毕竟还没有玩出事故,等下一次大规模的理财暴雷,M2的增速可能才降缓吧。

M2为什么到不了实体经济 – 2023.2.15 Read More »

伦敦和剑桥的感想 – 2023.08.06

这几天来伦敦office干活,可能因为老板安排了太多的活动,让我原本的工作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我真的很开心! 伦敦是个好地方,和香港很像,来了就想少睡觉多赚钱,但税率比香港高的多得多。它又和巴黎很像,都是十分浮躁的城市,我找不到一丝能静下心思考问题的机会。它又和纽约很像,都是有钱人过的很舒服的地方 说到文化,也许是因为语言,我明显觉得这里比巴黎亲和了许多。能看懂所有文字已经在巴黎成为不可奢望的诉求,但在伦敦语言起码没有成为障碍 周六去剑桥大学见了一个phd,是我的小学同学,她十分的chill,声音这么多年了也没大变化(永远匀速用又沙哑又性感又磁性的嗓音说话)。借了她男朋友的学生卡在剑桥校园里乱逛,去了center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进了一些pavillon和center,这里氛围真的很好,能心无旁骛的做研究是我一生的梦想…可惜可能智商不太够 我想着重讲下我来剑桥的感觉。这个地方真的非常好,天灰蒙蒙的,时不时飘一些雨,但不知为何,来了就有种心静下来后想要做研究的冲动。我在pavillon和center的办公室那幻想了很多次我一个人在里面解题看书的场景,这种内心的宁静和对思考的渴望上一次还是在高中的阅览室里。虽然剑桥这个城市非常小,而且网络很差,而且几乎没有那种很好玩的club和pub,但正是因为如此,正是因为接近大自然的土路和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与祥和,让我感受到伦敦的浮躁与我内心深最处追求的东西是相冲突的。在center中学生share的bookshelf前,我忍不住翻翻看看这些人写的或深奥或浅薄的材料,尝试理解。在返回伦敦的火车上,我看完了怀尔斯对解决费马大定理做的报告,心中只有敬佩二字。人一辈子真正的朋友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思考与自己的肉体的关系平衡好,只有自己成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内心才能做到真正不空虚,真正的充实,即使外人看来你如苦行僧般的生活并不好 说说我和第三位朋友交流后的感受。她在全球我认为最好的资管公司工作,人极具上进心且愿意努力向上爬。我们交流了对于在国外工作和国内工作的看法(国内中产以上的人生活质量其实比国外高不少,且工资也高,且国外想要往上爬其实很难,永远不能真正打入上层人的圈子),聊了英国和法国一样的垃圾医疗体系,聊了各家投行的氛围,以及工作中的福利假期交税老板等。我觉得我以前对自己的未来计划的过于模糊且没有言行一致,以前我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在法国工作本身就是一种advantage,因为从小的观念就是在国外留下这件事本身就比在国内环境中工作要好。但我现在觉得,人主要存在的目标是生活,而生活是由一大堆琐事组合而成的,如果像以前一样只盯着(或给予过高的权重)一些事情,那势必会导致总体的利益受损。虽然我很喜欢法国的work life balance,但我需要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以及自己真正喜欢和觉得重要的东西了 再来说说我的第二位好朋友,她是位非常可爱又上进的女孩子,来伦敦4年了,其实生活的也蛮舒适,但与上一位一样,不希望长期在伦敦生活工作,可能也是因为身份认同感吧,虽然她自己说伦敦也蛮好,但已经有点失去了兴趣,而且天气也很糟糕。我在法国3年来其实没有任何的融入感,有的只是一种又想躺平又想这辈子活的精彩的矛盾。可能目前没那么反感巴黎主要是因为这工作对我还蛮好的,以及没有真正尝试过去与local进行深入的交流。我平常交流的人局限于同事和小商小贩,压根没有和法国精英阶层说过话(上一次跟大佬说话还是在3年前…一个rooftop bar上跟一个法国VC的创始人聊ESG投资…他这三年也是混的不错,光马克龙和北欧的一些大臣就见了好几次),大概率交流之后我也会像这个朋友一样立马抛弃长期留下的想法吧 再次感谢在英国款待我的三位朋友:剑桥phd老姐和两位美丽的伦敦金融精英😉 趣事: 乘坐Eurostar来伦敦的时候手提箱被“偷”了,于是我等车上的人都走完后拿走了最后一个没人要的手提箱,拨打了上面的电话后和那个人约了几小时后的见面地点然后我成功拿到了自己的箱子 伦敦有你能想到的所有pub:周三和同事去了打枪的pub,边玩边吃,周四和同事去了乒乓球pub,边打边吃,周五和同事去了飞镖pub,边扔边吃 美林银行在London city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区域,外面还有城墙包围,很像城堡 从伦敦市中心A40和barbican那块随意逛,就能看到一连串去年前年把我拒了的公司 入住酒店的时候,前台小姐问我how many keys do you want,我听成了how many kids do you want 英国这个地方是,各种生活成本加在一起其实挺高的,各种机构各种地方都想方设法的卖门票创收 Citadel这公司的名字在它那栋楼外面看不到 总觉得boarder control有问题,因为不管是从巴黎到伦敦还是回程,都只有坐车之前会检查passport,且我觉得不严格,尤其是security check,我专门带了把小刀和酒店的针,畅通无阻 伦敦的租房没我之前想的那么贵(人均2400+),其实在barbican最市中心的地方也能找到合租60平3200的房子,在外层就更便宜些了

伦敦和剑桥的感想 – 2023.08.06 Read More »

July 26, 2023 – Inner-City Village Renovation Project Again?

Event: The State Council meeting held on July 21 pointed out that the active and steady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in mega-c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urban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 This is quite interesting. Yesterday, the A-shares also surged by 2%, but this is not

July 26, 2023 – Inner-City Village Renovation Project Again? Read More »

城中村改造? – 2023-07-26

事件: 7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大概解读: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昨天A股也是暴涨2%,但这种说法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今年4月的某重要会议就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很多人觉得城中村改造这个事是救楼市的一个大招,认为楼市的春天又来了,但我觉得太概率不会。房地产是支柱,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硬套历史。城中村改造是一个招,但也算不上大招,这个政策看起来跟棚户区改造似乎类似,都是拆了破房子盖新的,但现在的情况我认为领导人足够有自知之明,和当年比现在的消费能力几乎为零了。相比2015年,如今全国住宅的这个平均售价已经上涨了60%,部分热点区域已经涨了五倍十倍,所以不可能涨价去库存了,因为没人接盘,况且收入很低,支撑不了居民继续加杠杆了。而且这次改革也只是在北上广深成都杭州这些大城市,所以这是跟当年声势浩大的棚改完全不同,很难创造大量的新增需求(既没人口又没收入),也改变不了楼市整体的预期。 但是老路虽然走不了,改善一下生活还是可以的,所以我觉得这次可以认为是对供给端的房地产及基建领域的投资,而激活房地产领域的基建不仅可以盘活互相欠账的供应商关系,还可以拉动一些上下游的民企参与进来,带动包括像建材、水泥装修、家电的需求等等,甚至可以用房地产领域的海量劳动力需求来带动一丁点就业(毕竟青年失业率统计数字21%实际估计超过40%),也不能不说是一盘好棋。 而且这次会议,没有提到货币化,没提钱的事,那谁出钱呢?也就是说拆迁能不能给钱现在还说不准,有可能直接给房票对吧(像我老家郑州那样贪污腐败只会糟践百姓)(房票就是跟过去的粮票差不多啊,就只能置换房子用,而且还是折价换房,毕竟能用房票买的房价格都会虚高)这样一来呢,也就减轻了部分城市去库存的压力。 另外一个很大的看点就是一旦未来改造好了,不管是什么状态,用作公租房供给还是什么,都预留了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想象空间,足够领导赚点零花钱了,毕竟有一个源源不断的租金收入的项目就可以包装成abs打包去卖,而在中国这样银行理财半边天的情况下,银行解决坏账的手段其实很多就靠理财暴雷,所以其实作为看客,这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好办法,就是苦了百姓。除此之外,未来也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可以代替过去卖地收入的一些稳定的现金流。 所以这一招既激活了基建投资,又带动了因为地产而萎靡的上下游就业,也顺便给地方政府啊创造了租金,还有abs打包出售的一些新收入,所以:改造好的新房子,政府据为己有,那城里这些年库存的老房子,政府也替你收了。这个方案,除了感人费劲,看起来似乎还是可行的。 那另一个隐形的好处就是稍微解决一下给民企欠账的问题。民企欠账这个问题不好解决,所以需要尽快找一个台阶,而顶着这个新时代光环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就是最适合的,而且也一定会给一些投资人带来收入,给闲置的供应商带来单子,再给这些无法继续画饼骗人的地方政府政策带来面子。只不过这个政策对于目前生活在城中村的城市低收入人群来讲,可能不能算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即便未来生活环境改善,在收入没有提升的情况下也是无法享受的。而且,估计至少还会走掉1/3的原住居民,所以到时候很可能出现类似逆城市化的局面,不过这也无妨了,反正出生率都快成负数了,大城市也不太靠人员密集型工农业来生存,而服务业刺激就业的手段更加灵活,所以对大城市来说这部分人就算走了也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我们要看到的是,历史性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靠制造新矛盾来解决的(泽林斯基肯定会说:放屁,老子就靠制造矛盾来拉拢军队呢),新的构思可以转移注意力,但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要解决的是信心不足的问题,也就是给百姓一个稳定的预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长远策略。 大概预测: 会议里面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该适时调整优化房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地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里面的关键词必须是“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意味着以前那样由于供不应求而导致的放假一直上涨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对于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到底会涨还是跌,我相信有一个指标会非常好用,就是“预期”,而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预期指的就是政策的出台。如果大家都认为高层会议明说了地产的整体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未来一定会有一系列促进房地产止跌企稳甚至回升的政策出台,那么这个“预期”就是,以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为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优化。具体来说,未来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几乎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房地产的限购政策一定都会优化,关键的点在于这个优化到底是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全面放开限购的话,全面超级好的预期,那未来整个房地产市场可能会止跌企稳甚至重新回暖,但如果限购只是部分放开,比如说在某些一线城市,即便拥有本市的户籍,但没结婚也不允许买房子,那这种政策看看就好,不会触及回暖的线,但也没有那么差。而如果一线城市的楼市政策有所优化,但是限购政策一点没变,那这就说明未达到预期,市场还会变得更差。 所以一句话总结:想让房子继续那样猛烈上涨甚至小幅度上涨,几乎已经不可能了,不要因为这个投资的想法而买房,自住类的还可以考虑。然后未来预期到底好不好要看限购政策。 (一个follow up:我老家大郑州开始了一些在我看来不痛不痒的试验型改变,可参考这个链接:率先提出调整存量房贷利率、放开限售…)

城中村改造? – 2023-07-26 Read More »

August 1, 2023 – Simple Logic – Why High Interest Rates Haven’t Caused U.S. a Recession

Don’t know why many experts didn’t express their opinion on this. The Federal Reserve’s interest rate has now exceeded 5%. Historically, rates above 5% have led to recessions, as high interest rates increase the burden on businesses, often leading to a debt crisis and subsequently a recession. So why hasn’t this happened this time? The

August 1, 2023 – Simple Logic – Why High Interest Rates Haven’t Caused U.S. a Recession Read More »

很简单的逻辑 – 高息为什么没造成美国衰退 – 2023.8.1

我想猜测这么弱智的问题为什么那些经济学家都表现的很不理解,也许是因为通胀预期理论吧 现在美联储的利息啊已经是超过了5%,历史上超过5%都会带来衰退,原因就是高息让企业的负担加重,通常会带来债务危机,从而带来衰退。那这次为什么还没出现呢?其实极其弱智,因为美国的非金融企业净利息支出,在本次加息周期中是一直在下降的,而这又是因为疫情期间美联储疯狂印钞,所以美国企业就加杠杆疯狂借了极其多的钱。这些债务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利息超级低,第二是这些大部分都是长期债务。这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是因为现在长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所以之前借那么多长期债务对这些公司有利,第二是因为这些公司借了这么多低息的债,现在有很多现金,且存在银行还能享受这次加息带来的利润,所以压力就更小了,大部分企业的日子还是很滋润的,所以目前就别提衰退了,甚至连代表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互联网公司广告收入都已经大超预期了(谷歌和Facebook新出的财报很说明问题,且银行业的财报显示坏账率依旧在低位甚至比疫情前还要低(0.3%))。不过,这些债呢总要还的啊,而且现在美国企业的现金其实看最近两次财报,都已经开始在大幅的下降了,所以还是要警惕一些。 至于什么时候会小幅的第一轮衰退,我个人觉得如果只考虑公司的经营性债务的还债问题的话,可能最快也要2个quarter才能开始显现一小部分危机。当然我对美国经济是十分看好的,尤其是在研究了银行和科技公司的财报之后。但我会有一点点小小的担忧,我总觉得美联储及其背后的金主是在轧空,然后把市场带回正轨后再慢慢消化风险。

很简单的逻辑 – 高息为什么没造成美国衰退 – 2023.8.1 Read More »

养老金早期来源及怎么通过的 – 2022.9.10

关于养老金资金来源: 养老金到底从哪里来?欧洲和美国的模式是来自三者:个人,政府,和公司,但是本质上都是来自个人,因为政府的钱来自税收,公司的钱来自劳动者剩余价值。 关于养老金制度最开始怎么通过的: 在二战之前和之后,养老金分别在欧洲和美国诞生,都是工人阶级争取来的利益。但是站在政府的立场,能用最低的成本解决工人示威游行问题就是最好的办法,于是既然罢工的人主要是中年以上的人,而他们是直接受益者,自然要大力支持该政策,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年轻人也没那么闲),并且他们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交钱,所以他们纯纯的受益者,而且还有平均来说4个人以上的年轻人来养活。 而且对于当时胡佛政府来说,这样做又可以搞定这一波老年人的选票,简直完美,毕竟给老年人提升福利的成本,还是出在年轻人身上,而当年轻人交不动了,当局还会发更多的国债,把压力转到甚至还没出生的人身上。 不过就算这被年轻人看破,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民主国家中,年轻人的声音是远远没有中年人老年人大。 然后政府就成功的将原本工人和政府的矛盾转移到了不同年龄层的工人自己身上了。 一句话总结:养老金,就是政府和资本主义勾结的结果。但毕竟人一辈子只有几十年,自私的本性让占多数的成年人选择了对自己这个群体最有利的行为。

养老金早期来源及怎么通过的 – 2022.9.10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