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ning Li

读书:钢琴之王李斯特 – 2023.12.5

首先 肖邦(波兰):1810-1849 李斯特(匈牙利):1811-1886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1840 贝多芬(德国):1770-1827 舒伯特(奥地利):1797-1828 车尔尼(德国):1791-1857(是贝多芬的学生,15岁就开始教学生) 柴可夫斯基(俄国):1840-1893(在李斯特晚年在魏玛听过他演奏) 巴托克·贝拉(匈牙利,Bartók Béla):1881-1945(作曲家,是二十世纪的伟大作曲家,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 普罗科菲耶夫(俄国) 1891-1953 瓦格纳(德国):1813-1883(在李斯特住到魏玛后坚信他能把管弦乐队处理好 – 也是政治逃犯 – 也是狂人性格 – 还搞定了李斯特小女儿 – 后来巨有钱) 冼星海(澳门):1905-1945(死于莫斯科,肺结核,是巴黎音乐学院校友,作品《黄河大合唱》) 赛巴斯蒂安•埃拉尔德(Sébastien Érard,德国):1752-1831(现代钢琴之父,创建Erard,法国钢琴和竖琴品牌) 亨利•施坦威(德裔美国人):1797-,1853年在曼哈顿创立了施坦威公司,当然在1972年官司后被卖给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随后又有几次合并 塔尔贝格(奥地利):1812-1871(钢琴家,作曲家,在24岁左右前往巴黎与李斯特竞争的人) 关于乐器是什么时候被发明的 钢琴:1709年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16世纪在意大利被制造出来 单簧管:1690年左右 圆号:19世纪初期(1818年发明了活塞以后才有的圆号) 竖琴:1810年 长号:1791年(长号自1791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作为一个乐团成立以来,一直是大型铜管乐队的一部分) 长笛:19世纪初 大号小号:都在1835年左右 管风琴:公元前三世纪在古希腊被发明(在蒸汽机(十八世纪中叶改良后造出工业版本)前,是一人负责演奏一人负责鼓风) 羽管键琴:14世纪左右(巴赫的那种) 主要 十九世纪初的时候好拿破仑冲击着法兰西隔壁的邻国,实际上反拿破仑的力量已经迅速积蓄起来了,1812年拿破仑打入莫斯科,却惨败而归 李斯特出生在莱丁,匈牙利西部边境的地方,父亲是土地监管员,为主人管理各种事物。父亲在35岁的时候结了婚,妻子是个孤儿,当过使女,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落魄。但他也梦想着成为音乐家,每天晚上在他钢琴上弹奏许久 李斯特出生之后就喜欢在钢琴上搞来搞去,父亲资助他上钢琴课,7岁就开始了。随后天赋真的牛逼,于是父亲给地主写信以求获得支持,终于在9岁的时候得以在一个贵族客厅亮相,大获成功。当时他就已经能用正常速度试奏较难的钢琴小曲了,于是主人(也就是该地的公爵)立即决定资助他去维也纳深造。1822年一家人前往了维也纳 在当时,拿破仑滑铁卢失败是在1815年,在当时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这与法国革命的失败很有关系,艺术的种类也从为理想唱歌,变为要求音乐家们提供欢笑和轻松,来逃避政治造成的烦恼,而这个时候贝多芬已经到晚期了,作品非常深刻和沉静。 李斯特父子在当时认为贝多芬就是神明 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访车尔尼,而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当然这么严肃的人果断拒绝了,但得到一次弹一个小曲的机会,然后视奏,然后就开始上课了。成为这么有名的教师的学生,是成功的第一步 车尔尼也是神童,几乎能背下所有贝多芬的作品,少年时的车尔尼很受上流社会的喜爱,但他中年后不再喜欢华丽夸张的演奏,而他对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不屑一顾,与贝多芬一样,喜欢严谨,不善于取悦于人,所以他减少了社交,将大多数时间都来研究钢琴演奏技术,探索教学方法(740?哈哈哈) 车尔尼对李斯特的评价是,缺少规矩,太自由,当然这也是天赋所在。车尔尼让李斯特坚持练习极其枯燥的各种技法,他是真正的古典主义音乐家,而弗朗茨的天性是喜欢幻想、湯求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传记作家们普遍认为,弗朗茨的这种性格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吉卜赛人的音乐中获得的。在匈牙利的村庄里,常常有一些流浪的吉卜赛人,他们性格放荡不羁,无视社会规矩,虽穷困得衣衫褴缕,但却快活无比。他们的歌舞艺术同样是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充满了奇妙的魅力。这些人给幼年弗朗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有趣的是,这一切,又恰恰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反对理性、追求情感与思想解放一一相符合。当弗朗茨在车尔尼门下学习的时候,他学到了精湛的技巧和严蓮的治学态度,以及古典主义高贵的气质,同时,他心中对自由而新奇世界的渴望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李斯特逐渐懂了良苦用心,于是在他第一步成熟的钢琴作品1826年(15岁)《24首大练习曲》就写着献给车尔尼,这可是超技练习曲啊! 有着车尔尼的推荐,李斯特拜师了萨列里,是维也纳宫廷音乐总监,在宫廷歌剧院里掌握大权,但当时已经退隐,毕竟70岁了,他对李斯特的影响主要是李斯特看到客厅中那些来自皇室的赏赐奖励,心中就有无穷的动力,渴望站在音乐厅的大台上 于是1822年12月1号(他妈的这才几个月啊)就已经在维也纳国会音乐厅亮相了,并且即兴演奏了自由幻想曲。轰动了维也纳。当时流行最后一首来即兴演奏,而且主题来自于观众席中传来的小纸条,李斯特被要求把贝多芬与罗西尼的音乐揉合到一起,而他的演奏无可挑剔 之后李斯特又准备新的演奏会,邀请了贝多芬,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可能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对车尔尼这个学生并不满意,当年看到车尔尼在创造性有欠缺后就主动疏远了,但是还是把自己的侄子送过去练琴,毕竟车尔尼在练习曲方面是独树一帜的。贝多芬当时的社会评价并不好,因为他严重的耳疾和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与人接触,更不会参加音乐会毕竟本来就听不见了,而且当时他在忙着写第九交响曲,拒绝一切社交活动。申德勒为李斯特说情,最后4个月后贝多芬还是出席了音乐会,这是莫大的鼓励 随后车尔尼鼓励李斯特去巴黎深造,但在1823年12月,巴黎音乐学院拒绝了他的深情,因为他不是法国人,现在看可能很荒唐,但在那个时代,法国人的骄傲、对自身文化的尊崇,加上革命失败以后贵族重新掌握政权,导致了政策上的封闭性,他们不肯把钱财用来培养一个外国人 这时赛巴斯蒂安•埃拉尔德伸出了援手,他是大名鼎鼎的法国本土钢琴制造家,法国人以前买钢琴需要到德国,自从出了他地位是很受尊敬的。他安排了食宿和崭新的钢琴,还为他找到了作曲老师 – […]

读书:钢琴之王李斯特 – 2023.12.5 Read More »

读书: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 – 拉赫马尼诺夫 – 2023-11-30

先写几个著名的年份: 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 肖邦(波兰):1810-1849 李斯特(匈牙利):1811-1886 门德尔松(德国):1809-1847 柴可夫斯基(俄国):1840-1893 普罗科菲耶夫(俄国) 1891-1953 鲁宾斯坦(美籍波兰裔犹太人):1887-1982 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1825-1899 车尔尼(德国):1791-1857 巴赫(德国):1685-1750 贝多芬(德国):1770-1827 莫扎特(奥地利):1756-1791(35岁去世) 舒伯特(奥地利):1797-1828 海顿(奥地利):1732-1809 帕格尼尼(意大利):1782-1840 斯克里亚宾(俄国):1872-1915(与拉赫是莫斯科音乐学院同学) 肖斯塔科维奇(俄国 – 列宁格勒,Shostakovich):1906-1975(被称为一生都在等待被枪决的音乐家) 德彪西(法国):1862-1918(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音乐创作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普神?)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年建立(当时柴可夫斯基20岁,是最早的学生之一) 霍洛维茨(俄国):1903-1989(斯科里亚宾去世前听过霍洛维茨的演奏) 斯托科夫斯基 Stokowski(英国):1882-1977(指挥家,擅长改编曲目,比如巴赫) 茱莉亚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成立于1905年(在纽约边上) 柯蒂斯音乐学院:由玛丽·路易斯·科蒂斯创建于1924年10月(在费城) 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家里很多人都有音乐天赋,他将尽2米,双手极大,力量惊人 拉赫马尼诺夫是个庞大的家族,极其富有,虽然受到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影响但仍极其富有,主要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居住。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6岁的时候家里就聘请了一个刚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安娜来教授钢琴 1877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土耳其宣战,促使1879年德国与奥地利结盟然后攻打俄国,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人用炸弹炸死 1881年同年,拉赫马尼诺夫家族不再有钱,很贫困,被迫卖掉所有房产后搬到圣彼得堡,长子弗拉基米尔就读军校,平日不住在家里,谢尔盖在音乐教师安娜的推荐下获得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奖学金 但不幸的是,刚搬到圣彼得堡的小公寓,孩子们染上了白喉,女儿死掉了,卢波芙(拉赫马尼诺夫母亲)受到打击从此离家出走与自己的母亲一起居住(在当时的俄国东正教的影响下离婚是不可能的) 谢尔盖上课完全不认真,无心求学,几乎每一科都不及格,最终在其哥哥西洛第的推荐下(当时西洛第已经小有名气,与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都经常交流),谢尔盖进了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兹维列夫。莫斯科的教育是十分严格的,而在他12岁的时候他姐姐贫血去世了,他的童年到此结束,必须靠自己了 在严格的环境中他进步飞速,见识了很多演奏会与名流,技术突飞猛进,兹维列夫想把他培养成钢琴家,他认为作曲不应该成为他的主业,但拉赫马尼诺夫却更喜欢作曲,两人吵了一架,便离开了。也许是受这位恩师的影响吧,拉赫马尼诺夫晚年也显得很是独断、严肃和冷漠,相比于少年时的玩世不恭,差异十分巨大 1891年他回到莫斯科,当时欧洲和俄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他母亲要求他金钱援助家用,所以他俩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 他的作曲和音乐天赋实在是太高,90年一年可能写了超过80首长曲,回顾其一生,他作曲的天赋要远高于钢琴的技术天赋 为了能不在最后一学年换老师,他主动要求提前一年参加钢琴的资格考试,这也就意味着他只有一个月来准备别人一年准备的东西,然后他以高分通过;之后与指挥沙弗诺夫的“合作”中,也只有拉赫马尼诺夫这一个学生敢拒绝接受他的修改甚至敢于打断他的指挥 1892年他顺利提前毕业,也与恩师兹维列夫和好,并一生都珍藏着他送给自己的那块表 他的职业生涯初次登台是演奏自己的升C小调前奏曲(算是献给自己老师的作品) 在职业生涯初期古泰尔就找上门来愿意买他的作品帮助出版,最开始花了400卢布(当时他每月教课收入只有15),还是蛮成功的,次年升C小调前奏曲也被卖了40卢布 1893年自己的恩师兹维列夫61岁去世,次月柴可夫斯基也离世了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开始为管弦乐作曲(以前他基本都是为独奏钢琴小品作曲),也第一次指挥了歌剧 当时为了谋生,也不得不写了许多流行风格的钢琴二重奏,反映出当时流行的沙龙乐风 在1896年10月到12月写下了他那六首音乐瞬间,此时已经很成熟了,这是他当时最伟大的钢琴独奏曲 在97年3月举行了他第一次交响曲的首演,这首交响曲十分好,但首演还是成了浩劫,这场音乐会他盼了将近两年!在大部分乐评家眼中,首演的失败永远是作曲者的错。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这次失败其实并末让他灰心丧气,真正令他伤心的是,他自知谱出了他最优秀的作品,却亲耳听见它葬送在一个笨拙的指挥手上 之后签约指挥来赚钱,但几年过去后始终依旧感觉自己的创作事业也被钢琴演奏和指挥所耽误 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出版,欧洲流行起了精神疗法,为了找到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他也去尝试了,但效果不大 1900年10月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英国首演,其实蛮成功但他并不觉得开心因为他认为这首不代表自己的水平。从意大利得到的创作灵感让他又恢复了以前的创作速度 到1901年创作出了3首曲子,其中就包括拉二,首演自己弹钢琴部分,11月在莫斯科爱乐协会管弦乐团演出(他表兄西洛第担任指挥)。自此这首就成为了乐团最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1902年他宣布娶表妹娜塔莉娅(也是钢琴家)为妻,两人为近亲,而俄国东正教禁止近亲通婚,除非是虔诚教徒否则不能被教会所祝福(当然金钱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1902年底娜塔莉娅怀孕,然后他接受了两份教学任务不重的教职,以便能继续有时间作曲和配合音乐会演出

读书: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 – 拉赫马尼诺夫 – 2023-11-30 Read More »

November 30, 2023 – Book: Great Western Musicians: Rachmaninoff

Let’s begin by highlighting the notable years of various musicians: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Chopin (Poland): 1810-1849 Franz Liszt (Hungary): 1811-1886 Mendelssohn (Germany): 1809-1847 Tchaikovsky (Russia): 1840-1893 Prokofiev (Russia): 1891-1953 Rubinstein (American-Polish Jew): 1887-1982 Johann Strauss II (Austria): 1825-1899 Czerny (Germany): 1791-1857 Bach (Germany): 1685-1750 Beethoven (Germany): 1770-1827 Mozart (Austria): 1756-1791 (died at 35) Schubert (Austria):

November 30, 2023 – Book: Great Western Musicians: Rachmaninoff Read More »

布鲁塞尔和鹿特丹的印象 – 2023.11.6

请了两天假从巴黎自驾跑去布鲁塞尔和鹿特丹呆了一共4天3个晚上,看了两场王羽佳与Tarmo合作的演奏会,感受还是蛮多的 四天除吃饭外一共消费610欧,其实还是有点贵,但毕竟是自己第一次单独自驾开车游三国,总体感受还是蛮好的,驾驶总距离为1100公里(其中油钱110欧,租车240欧包含全险,演奏会两场90欧,和三晚上住宿共180欧) 演奏会 yuja现场掌控能力是真的牛逼,布鲁塞尔第一场时encore了两首耳熟能详但很复杂的曲子,一个应该是卡门主题变奏曲另一个不知道,鹿特丹与Tarmo一起encore了一首更“世俗”的曲子,Tarmo年轻但十分擅长玩音乐 唯一的遗憾是我对巴托克的了解不多,无法理解他协奏曲的内涵与背景 在鹿特丹那一场我本可以中场休息时“闯入”后台要张与yuja的合影但我太没勇气了,我好怂,从小父母就说我不希望你大富大贵,只希望你平平安安,这无形中给了我要稳健的价值观,当然中国政府也求稳,维稳的意义在我国绝对大于公平公正,但犹太人的教育就截然相反,他们希望子女去冒险,比如不给我开家公司就别回来!从小我可能喜欢平平安安稳定的生活,越长大越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反倒更喜欢刺激的风险了 开车 租车其实蛮容易的,记住最好买full cover的保险,我租的是Hertz,给了我一个法国雪铁龙的suv,但可惜我怎么加速都不能达到180公里每小时,只能到178最快了 11.2日上午从巴黎去布鲁塞尔的路上狂风大作,是真的能感受到车被吹的摇摇晃晃,高速跑120公里都感觉方向盘不受控。此时,我这辈子第一次险情出现了,当时我在普通车道(中间车道)平稳的开着,眼见前方路边大树的树枝整个被风吹落,直挺挺的即将掉落在我车前几米,我当时心里毫无波动,完全无意识的先看左后视镜确定左边没车后立马往左打方向大概20度左右然后同时减速(小tip,此时大概率要减速,不能加速,因为比如从120加速到160可能对绝大部分车得花20秒,但120减速到80可能1秒半就够了),然后我的车以大概60的速度剐蹭到了树枝最末端。幸好我没有加速,如果加速的话这根树枝会直挺挺的砸向我的车顶,按树枝最粗的部分20厘米来看,我的车顶应该是不保了,而如果我不变道但减速了的话,车头应该被撞烂不成问题,而我如果不减速只变道,那大概率树枝会把车的玻璃给砸碎。总之我觉得我的操作很牛逼,这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在撞上树枝顶端之后我立马看右侧后视镜确定右侧没车后往右打方向停靠在应急车道,立马打开双闪然后确认后面没车后下车查看。好在树枝就在车头位置砸了一个坑并且刮花了几道,并无大碍,在我停下后还有一个法国人停车到我旁边问我是否c’est bon,还是蛮感谢的。可以看如下的图: 这法国雪铁龙的SUV内饰啥的都还不错,但我对其性能只能嗤之以鼻,果然比德国车要烂。我做了这些测试哈哈哈:45公里挂4档加速到100公里花了12秒,30公里挂3挡加速到80公里花了10秒,120公里减速到0但不是踩到底的急刹车花了6秒,60的速度左右摇摆30度左右有明显失控的感觉,100的速度摇摆10度也有即将失控的感觉 停车问题:西欧这些国家尤其是在市中心停车是个大问题,求稳的话一定要提前预约(你没听错提前预约停车位),布鲁塞尔老城区的停车费每天11欧,已经算很便宜了,鹿特丹的更贵,但我租的是郊区的interparking,每天7欧,如果不在网上预订则每天封顶9欧,虽然吧…我开进停车场那会怎么都搞不懂要如何用那个预约码,所以说我是白白花了这7欧,但好在最后停了两天车后出库之时银行卡怎么都刷不了,无奈附近的一哥们来帮我解决问题,最后打电话到office人家没收费直接让我开走了哈哈 布鲁塞尔 这国家到底靠什么赚钱?看来是原先的功课没做到位,我住在了那个小圈圈里面,然后开车十分困难,我租的车库的门是我这辈子停车经历的最狭窄的没有之一,而且整个城市除了主干道外没有任何红绿灯,而且清一色单行道,没有谷歌地图对我来说将会是灾难…但实际上小圈圈相当于老城区,更现代更先进的部分在东边,有各种国际组织,有欧盟总部,谷歌Office等等,十分现代 比利时靠什么赚钱?近代时,汽车是支柱产业,比利时的汽车品牌比宝马都早成立两年,比利时也是最早修建铁路的国家,也是汽车制造大国,当时总规模仅次于法国和德国。目前比利时靠工业和港口(安特卫普港 – Antwerpen)赚钱,具体来说其石化产业是第一工业,以安特卫普港为中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石化产业集群区,主要做原油及炼油产品、后续的工业成品等,通过港口吞吐,降低了成本。其次,安特卫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贸易和加工基地,每天的珠宝交易额大约为1.5亿欧元,全年的交易额大约为450亿欧元,自19世纪以来,安特卫普就是著名的钻石加工和贸易地,世界上每10颗钻石就有7颗是在此地加工而成的(当然现在钻石不值钱了)。当然金融也算是支柱之一(东有纯金融的卢森堡,北有纯物流贸易的荷兰),之前法国总统奥朗德刚上台的时候威胁富人交75%的税,结果富人们纷纷威胁要移民比利时 同样的,艺术也很牛逼,只是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相比于中欧和东欧(包括俄罗斯)没那么多罢了 布鲁塞尔市中心有家老书店,里面还有各种老玩意,老游戏带,老书,老光盘,老色情光盘等哈哈,我挑了很久买了两本关于欧洲历史的法语书,一共花了5欧,是真便宜。店名叫:Pelemele 鹿特丹 鹿特丹我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看yuja的演奏会(我可是在前排),另一个是见朋友走走聊聊玩玩 荷兰对员工的保护还是值得法国学习的(当然法国也不那么差) 人们很友善,比巴黎人友善多了 去的时候第二天下了一天的小雨… 和阿姆斯特丹一样,整座城很现代,非常时髦,但我却没找到一家老书店 荷兰一些海边的半岛和小岛 海边风很大,风里都是沙子 风车很多,到处都是风力发电。时不时能看到附近居民开个车停在半路出来遛狗 很多海边和沿海的小别墅确实落地窗里面能看到一个老奶奶端着茶杯看报纸的场景,十分温馨,也十分孤独 其他 在鹿特丹周六bakktf附近的open market里我看到了一些很久的一些人以前收集的邮票collection,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本集邮册的封面写着“Nederland”,我一直不知道尼德兰这个荷兰的名字到底从哪里来,看来是来自这里。英文的荷兰是Netherland,我之前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d改成了英语的th,后来也没想明白,但我觉得肯定也受西班牙语的影响了,因为西语的d准确来说就是发英语th的音(而西语的t就单纯发英语的d)。荷兰这名字在很多语言中都是“低地”,比如西班牙语的pais bajo,法语的pays bas,英语其实也可以叫low land,那为何有Netherland / Nederland这个名字呢?查了资料后发现,荷兰语的 neder = 中世纪英语的nether = low,那这就解释得通了

布鲁塞尔和鹿特丹的印象 – 2023.11.6 Read More »

October 30, 2022 – Why Isn’t the Use of Assassination Encouraged to Deal with Political Opponents

Assassinating political figures may seem highly efficient,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a political leader’s authority, where eliminating a few individuals may be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However, why is it discouraged to dispatch individuals to kill opposing leaders (especially when opposing parties have similar or equivalent military power)? There might b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 Disruption

October 30, 2022 – Why Isn’t the Use of Assassination Encouraged to Deal with Political Opponents Read More »

为什么不鼓励用暗杀手法解决政敌 – 2022.10.30

暗杀政治人物非常高效,按照政治领导人的风格,随便杀几个百姓是极其容易的,但为什么不派人杀敌对的领导人呢? 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破坏政治生态平衡:暗杀行为会破坏政治生态的平衡,使得政治环境变得更加紧张和不稳定。例如汉景帝时期,梁王刘武希望通过暗杀从而使自己能顺利接班,结果暗杀行为本身弄得人人皆知,最终几乎所有大臣都反对兄终弟及,最终刘武没几年便郁郁而终 容易让被害者思想更大的传播,暗杀行为,违反了这个社会不便公认的道德和伦理,当使用暗杀手法解决政敌时,社会大多数人会同情被害者,反而会让被害政敌的一些理念在社会大众环境中得到更广泛传播,进而威胁己方阵营的声望。例如甘地被暗杀后,他的思想和主张,反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容易引发政治动荡,政客的最终目标是顺利获取国家最高统治权,但只有社会安定才谈得上正常的统治,例如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后美国出现大规模骚乱 容易破坏国际关系,如果被暗杀的是外国领导人,可能会引发国际冲突,例如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人暗杀,一战爆发 容易激化政敌对立,暗杀可能使政敌更加团结对抗,例如列宁被暗杀未遂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更加团结一致(当然是被逼的,但没办法),又可能引发报复,暗杀可能引发报复行动,例如在越南战争期间,南越领导人吴庭艳被暗杀,但这并没有改版南北越之间的冲突,在1963年,她被他的军队中的一些军官暗杀,导致了南越的不稳定和美国对越战争的扩大,她的死相反使得南越更加不稳定,美国更加深入地介入了这场战争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暗杀不能解决政治分歧和矛盾,例如美国总统肯尼迪在1963年被暗杀,尽管他的暗杀者里的奥斯瓦尔德被捕,并受到了审判,但肯尼迪的死并没有解决美国当时面临的种族问题、冷战紧张局势等问题,相反他的死亡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复杂,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影响历史评价,如果一个政治家使用或鼓励使用暗杀手段,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例如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凯撒在位期间,他的政敌布鲁图斯,参与了一次针对他的暗杀行动,尽管布鲁图斯可能认为这是为了罗马的最大利益,但这个行动使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变得复杂,另一方面他也被视为一个勇敢的共和主义者,但同时也被视为背叛者和凶手,这就是为什么高明的政治家不会鼓励使用暗杀手段解决政敌,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暗杀作为一种解决政敌的手段,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破坏法律,激化政敌对立,失去公众支持,可能引发报复等,这些都是高明的政治家,不会鼓励使用暗杀手段解决政敌的原因,他们明白真正的解决办法应该是通过对话(包括有阴谋的对话),谈判和合作来处理政治分歧和矛盾,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死亡,这样做不仅更符合法律和道德原则,也更有利于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为什么不鼓励用暗杀手法解决政敌 – 2022.10.30 Read More »

读书:无常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 中国早期资本市场 – 2023.10.22

都说327事件是中经开和万国之间的博弈,但93到95年间,若隐若现但绝对占据舞台中央的主角一直都是辽国发,万国发更像是莽撞的龙套,辽国发才是阴狠歹毒的那个 327的评价: 以华丽的跨市场布局开场,可惜自始至终没有跨市场套利对冲的策略规划,甚至看不到期货最基本的套期保值的影子,一路在横蛮粗糙的战术思想支配下,只想依靠资金实力来参与市场的非理性对赌,最终以极其低劣的掀翻牌桌收场,走到鱼死网破的结局:这表明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还远没有摆脱原始的蒙昧阶段,是法律、监管、制度、投机、需求等极其不协调的产物 但是搞笑的是2.23的327事件之前,直到2.16号管金生回到公司工作第一天因为事物堆积的太多,甚至也还不清楚自己手下的交易部有如此天量且巨大浮亏的持仓,这妥妥的内部控制大缺陷啊! 利用不完善的规则去争取自己最后一份利益,只可惜管金生与上交所利益相悖,资本哪能抵挡得住权力呢?再说了,尉文渊也确实选择了利害更轻微的路,杀掉万国保住市场,再反手让政府保住万国不至于引发810似的恐慌,让自己利益集团的好处最大化 95年5月18日正式暂停国债期货市场,人们以为一颗雷已经失去爆炸的可能,但这才是噩梦的开始 其实总结来说,我觉得在327这件事中空方真的是风险大收益还小,因为他们不知为何低估了政治的力量,过于相信市场自发性和根据西方理论而做的预测了 一般都认为,管金生误判了形势,其实他只是面对“法无定规”时不愿意认输而已 一些细节 327事件并不是3.27发生的,而是在1995年2月23日发生在327合约品种上的事,当时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刚刚发展两年半 不仅仅是327,还有314,319等,而这一系列国债期货市场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处置,最终导致了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的交易试点宣告失败 国库券就是国债,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四川北路、虬江路口就有一个黑市,有些人急于用钱,就拿国库券跑到那里按面值打六折抛出,票贩子悄悄收进转手以七折再抛出。这便是人们称为“六进七出”的国库券价格。在一些小卖部或个体烟摊上,也挂出了收购国库券的牌子,被上海人称为“打桩模子”(很像当年欧洲人在梧桐树下交换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当年90年代那些倒买倒卖国库券的人,比如杨百万和一些证券公司,由于是实际交易,得带着券,得包下一列车厢然后带着枪去把守。当年杨百万就做到了几百万的生意真是厉害。最早的个人诸如杨百万之流,最早的证券公司诸如万国、申银、海通和各地财政证券等等,哪个不是因为倒卖国库券而攫取了市场的第一桶金?当时杨百万怕被查投机倒把罪,还专门随身携带着报纸,上面写了央行行长的话,说国库券自由流通,没有卖出买入限制 在新中国建立时期,1950年就开始发公债了,次年因为财政状况开始好转所有没有继续发行(也就是说当时是很纯粹的哈哈没有需求就不发债),但是因为要和苏联搞好关系,借了苏联的外债,买苏联的货和支持抗美援朝,以及与苏联开设合资公司。后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开始筹集资金 先前发行的公债,到1968年全部偿清。举借外债也于1958年停止,并在1965年前偿还了全部的苏联借款。合作社股票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城市集体经济的建立而消失。原公私合营时划定的私股,也于1966年8月停止支付股息,实际上名存实亡。然后进入1968-1978的文革和改革开放,中间完全的公有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那也就是说全部都是行政命令呗,没有积极性呗)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央行才从财政部分出来,然后79和80年开始发展初期巨额赤字,于是从81年开始发行了国库券48亿元,次年82年开始向个人发行国库券。从1982年开始,国债发行收入直接作为财政预算收入,如果出现预算赤字,由财政部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予以解决。由此,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由长期依赖的计划经济的单一财政手段,开启了向现代金融多样化的市场手段缓慢转变之路 81年到85年的国库券都是10年期的,特点是:一是摊派发行,二是不可以转让,三是企业购买的国库券利息低、个人购买的利息高。与现在一样,这个发行在很多地方成为了个人的负担,从工资里面直接扣了,要保证当年的发债任务。但由于当时不存在二级市场,流通极难,黑市盛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是投资工具,这是政治任务,而且是一种变相的长期存款 1986年,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在南京西路开设了第一个股票柜台,然后就有很多人挤着去买股票和债券,但国库券没有人买,但黑市很火。于是87年黄贵显提议开办国库券转让业务,也可以为证券公司和银行转让收取手续费,也可以改善国库券的威信,增加交易量,减少有价无市的局面等。以前偏远地区持有国债是很吃亏的,因为想要换成钱得打六折左右 于是88年国务院批准国库券流通,按城市一批一批的批准,然后工行信托的业务部的业务量一个月内足足增加了18倍,至于大多数人是买还是卖说不好。一直到91年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开放流通了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当天上市挂牌交易的证券品种共计有:股票8个,即“老八股”,其他31个交易品种为各类债券,即1989年保值公债3种,1987—1991年国库券4种,工行债券6种,交行债券1种,中行债券2种,建行债券1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14种。在90和91年,股票交易额只有8亿,但债券交易了38亿,其中32亿都是国债 真正让国债发行不再是政治任务的事件发生在91年1月,财政部国债司副部长提议从行政摊销改为承购包销,让国债更加市场化,意思就是:财政部提前把发债的量和价和期限等告诉公众,然后有效减的金融机构进行投标,然后确定发行价格(比如有的公司愿意99元买1000万,有的愿意99.5等,经过竞价,找到双方(卖方指财政部)都接受的价格)。所以自此刻起,财政部不再卖货,券商们也靠自己本事来赚手续费和差价了 92年,3月份国务院正式通过国库券市场化改革条例,然后7月份市场销售就疲软了,卖不动了,而且二级市场价格跌了很多。6月时,第一期国库券上市后最高价102,然后一周后跌到101.85,到年底跌到94元,收益率达14%,但仍然在跌,且二级市场的转让价格5年期的只有80多元 90年当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是朱镕基,5月访问美国新加坡和香港之后宣布上海证交所年底前要开业,很急,于是就有了所谓中国股市第一人的尉文渊,上交所是全球最早建成使用电脑交易系统的市场之一(就像我所在的创业公司一样,其实很多都很不成熟,技术也没有,电脑服务器什么都不懂)。建立之后上交所的总经理就是他了,他原本在金管处工作后来才被安排过去的 92年,尉文渊自己做主决定公开股价,且建立上海文化广场证券交易大集市这样的举措,让异地证券机构纷纷在上海建立分支。这样“鲁莽”的举动动了很多人的蛋糕,但是他的顶头上司的官足够大,且对这帮人有好处。最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做法,符合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尤其是关于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部分:邓小平亲自讲了关于证券市场的方针,直接就消除了争议;同时当时是国务院经济副总理的朱镕基座谈会上说,上交所发展的步子有点慢,没有开放股价等等,于是有大老板的同意,他尉不做也得做 接着92年年底就开始试点国债期货交易,第一笔成交就是万国证券和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经开),冤家路窄啊。开发国债期货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尉他自己当年3月去芝加哥交易所考察了一下,觉得人家金融衍生品创新做的不错,回来后又听说上交所被批评了,所以要大胆开始干,然后当时思维还没有很开放,觉得股票期货胆子太大了,而且没有多少人会愿意买,而国债的话高层领导也支持(毕竟卖不出去业绩就不达标),所以不如就从国债期货开始做,固定利率,风险也小,还可以增加价值发现。更宏观一点的原因是: 当年的国家经济金融状况是,通货膨胀高居不下,中央财政拮据(所以有之后94年的分税制),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几乎是空白,刚刚建立的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手段单一,中央想要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单纯依赖财政、行政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的现状,但是市场尚未建立,可用的金融工具很少,勉强可用于操作的国债每年发行任务的完成都非常困难,新生的国债现货买卖二级市场流通不畅,一二级市场国债价格倒挂,很难用它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宏观调控。而要改变这一切,直接、现成、可行的就是用国债期货来加速国债二级市场流通,实现国债的价值发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配置,通过长短期套期保值等功能推动货币市场调控体制的建立。因此,创设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作为积极的推动者,无论是财政部国债司还是上海证交所,绝不是单纯为了品种创新、工具创新和技术创新。除了两家各自具体工作目标的考虑之外,合作体现了更高的国家战略考虑(但我觉得就一个期货品种能带动多少交易量啊,又不像现在的美债,肯定还是得多方面配合的) 而且当时证监会还未成立,当时上交所其实肩负着监管的使命,如果不赶紧搞创新,以后受到监管了就得事事报告国务院,那就慢了 开始交易后,一直到93年年中,成交量一共就36口,而且都是同一种国债期货,而且限制只能部分券商自营买卖 随着93年对财税金融物价投资和外汇进行的五大体制改革(分税制由此诞生),尉觉得自己也要搞点事,于是开始1. 查库控制卖空;2. 开办回购业务;3. 国债期货市场加强结算系统保证金系统等。92年年底每个合约价值20万,93年开放给社会后合约每份为2万。好笑的是,当时各地的标准都不一样,保证金比例不同,每日是否有涨跌幅也都不同,逐笔盯市还是逐日盯市也不同。同时也逐渐开始对证券公司员工进行培训,然后鼓励,比如减少收费:于是交易量达到了每日几万口 关于中经开: 88年成立,是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前身是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开办目的是财政周转资金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资金委托管理。背景与政府极其近,且唯一的董事长是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都是总经理,也都来自财政部(所以大家都相信327事件的贴息计划被泄密给中经开了) 92年改名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业务扩大到信贷,实业投资,证券等自营业务,非常凶悍 但95年年底总经理说327事件几乎没让中经开赚什么钱,而且之后97年中经开对外付息困难,挪用客户保证金,实业投资也经营不善,盈利下滑,然后98年中央对信托投资公司开始第五次整顿,拿到信托牌照的中经开被要求把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分开。但因为与财政部有长期的资金亏欠问题协调不来,所以中经证券的组建一直在拖,直到2001年银广夏事件(财务造假),走向灭亡 中经开的业务拓展停滞不前而逐渐押宝证券市场的股票投资。中经开曾经在东方电子上获利颇丰,据说有4亿元至7亿元的利润进账。如果不是银广夏的骗局被突然戳破,东方电子的故事会再次在银广夏重演:高位接仓——继续维持神话辅以高送配——关联基金进场掩护——出货赢取高额利润(反正最后风险都转移了) 但就算在这上面亏损了,公司也不至于破产,但让市场的目光集中过来了,成了“黑庄”,这样什么牌照也保不住了。以违规经营之名收了其除证券经纪业务以外的所有业务牌照 关于万国证券和管金生: 也是88年成立,上海第一家以证券业为主的股份制金融机构,92年前隶属于上海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93之后隶属于浦东发展银行 88年的时候管金生是上海国际信托的人,然后受命才去筹建的万国,88-95年是总经理。当时主要业务就是债券承销。95年资产就有67亿了 万国的优势在于,在88年成立的三大证券公司中,相比于申银和海通收到的体制约束比较多,这个股份制的万国就很自由了,所以策略比较激进(广告牌:万国证券,证券王国) 管金生穷苦出身,高考上了上外法语系,毕业后分到了信托公司咨询部,然后觉得不满足,有趣布鲁塞尔读了硕士,但最后去剑桥读博的计划因为工作要求回来就没成 88年到91年货币发行量还算平稳,还都在300-600亿之间,但到92年直接发了1200亿,93年春节就发了1200亿了(虽然92年GDP增速12%),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94年21.7%通胀率),在10月,开始“宏观调控”了。93年经济很热:房地产股市也很热闹,社会集资利息涨风日盛,物价也在迅速上涨,导致市场利率迅猛上升。全国上下都疯了似的,炒开发区炒房地产,炒美元炒黄金,炒股票炒债券,炒沈太福的长城公司债券,炒拥有一块美国土地的鹰卡,唯独晾着国库券。到93年5月底国库券只卖了25%,于是从7月份又恢复了组织认购、行政摊派。这个时候,财政部开始对银行存款和国债进行贴息(93年过热的经济,导致各地都需要钱来吹泡沫,然后利率也在一直上升,导致国库券的利率过低,价格一跌再跌,更没人买了 – 原先的持有者连本金都保不住) 开始贴息:3年期定存利息由10%大约增加到12%,然后93年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国库券的年利率也分别从12.52%和 14.06%调高到13.96%和15.86% 补贴不仅有贴息,还有保值贴补:由人民银行根据每个月全国城乡物价调查队公布的物价指数确定,并在每个月10日左右公布下月的保值贴补率,类似于那种通胀债券TIPS(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主要特点是其名义本金会随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其他通胀指标的变化而调整 所以在当时92年的3年和5年起的国债收益率出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到期值由固定利率的预期,变成了取决于到期日保值贴补率和贴息率,这不炒作空间就来了嘛(而且可以还可以根据谁是最大的买家来决定到底给多少,反正要多给自己人,钱从左手倒到右手嘛)。这成为产生此后一系列国债期货风险事件的最根本动因,直至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 但当时发生了一个事情就是,上面贴息和贴补是93年的政策,那92年发行的3年和5年的国债在93年7月之前的部分到底有没有这部分补贴呢?按照历史应该是不应有的,但因为当时波动率最高的那会没有出台正式文件(发言人说等到最后国家会给明确的说法,但那是最后,并不是当下,所以国债期货风起云涌,因为94年的国债期货的标的物就是92年国债价格。举个例子:当年国债期货保证金2.5%,也就是说国债价格变动1元,盈亏就会变动40%,是现货交易的40倍)。所以说: 1993年财政部如果以正式文件公开明确,1992年国库券的到期值计算方法是:每百元5年期为“152.50元+保值贴补”(都在150元附近,327国债价格也是如此),3年期为“128.50元+保值贴补”,相信市场会明白正式文件是有法律效力的,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必须执行。这样就避免了国债现货市场中1992年国库券价格预期的捉摸不定,也就不会有1994年、1995年围绕着1992年国债所发生的多起事件了 327事件:

读书:无常的博弈-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 中国早期资本市场 – 2023.10.22 Read More »

最近美元为何如此强 – 个人观点 – 2023.10.6

美元指数今年第一次冲上了107,数据:https://cn.investing.com/indices/usdollar-chart 人民币离岸汇率又在7.33附近了,有大量的资金流入美国 但是诡异的现象是,美债却持续的被抛售: 10年期美债收益率⬇️,暴涨,是07年以来的新高。数据: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DGS10 6个月美债收益率,数据: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DGS6MO 3个月的收益率类似,数据: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DGS3MO 这三张图的区别就是,长期的美债被抛售的数量远比短期的多:9-10月长期收益率增加了14%,但短期的几乎没有变化 实际上是,钱依旧流入了美国,但是买了短债,只是长债被抛售的更多了罢了。倒挂已经持续了极其久的时间,目前长债的收益率在逐渐增高,其实就是改善的过程,改善的过程就是美联储收割的过程,不再倒挂就可以认为是收割结束 我认为当前现象就是,美联储一直在抛出加息和继续紧缩的预期,吸引大把自己过去,比如前一段时间鲍威尔说的,维持物价稳定是经济的基石什么什么的。这样全球各地的资金就回流美国,这些资金获取美元的方式,就是从各个地方(国家)卖掉当地的美元资产来换取美元,也就是当地的国家央行不得不抛售所持有的长期美债,来应付这些需求。所以长债在下跌,因为有大量兑换美元的需求。这些美元回流之后,买的大多都是短期美国金融资产(不一定是都短期美债),比如逆回购,货币基金等 在今天10月6日巴黎时间下午,美国就业数据公布,非农增加岗位33.6万(失业率不变3.8%),而预期是17万,严重超预期(之前adp数据严重失真),我都怀疑这是故意的。就业市场如此之好,通胀还有一段路要走,这样的话加息的预期就又上来了,美联储这个预期调控能力真是牛逼 来源:https://adpemploymentreport.com/ 同样的,美元指数也被带起来了,人民币又贬了一波哈哈: 至于怎么走我也不知道但我依旧觉得12月前做空纳斯达克不是个好主意 🤔

最近美元为何如此强 – 个人观点 – 2023.10.6 Read More »

读书:对赌

这是本很水的书,花俩小时刷完当小说看就行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更像是扑克而不是象棋,因为象棋你知道自己和对手的所有信息,所以理论上永远有最优解,但扑克里面充满了未知 三种类型:已知的信息,未知的信息,运气 好的决策之所以好并不是因为它产生了好的结果。好的决策来自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定包括了准确表达我们自身知识状态的尝试。这种知识状态同样也是某种“我不确定”的表现形式 在做大部分决策时,我们并不是在与另一个人对赌。确切地说,我们是在与所有我们放弃选择的各种预期版本的自我进行对赌 人类是易轻信的生物,他们很容易相信,却很难产生怀疑。也许这是因为如果不信的话脑中就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做绝大多数决策了吧 尤其要警惕任何专门放出来的评论,无数微博的反转都能说明这个道理 认知能力更好的参与者(聪明人)表现出了更大的偏见盲点。这是否一定程度说明了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越专注然后越容易做出成就? 与多数人相比,聪明人在应对偏见方面并没有更多优势——他们甚至更容易受到影响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算术越好,他就越善于利用实际的数字来支持他的信念(也就是,他的信念会被自我强化) 一般人形成抽象信念的顺序: 我们听到一个说法 我们相信它是真的 后来,仅仅是偶尔,在我们有时间或意向的时候才会对它加以思考并加以验证,以确定其真实性 想要自己的认知更加准确一些,可以问问自己“敢不敢就这件事赌一把” 如果我们能够较少考虑是否对自己的信念有信心,而多考虑对自己有多大信心,我们就会成为更好的沟通者和决策者 谁更有说服力?是那个说我100%确信这是对的,还是那个说90%信心的?那必然是第二个啦,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和审慎思维 经验不在于一个人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有效利用他的经历 任何结果都要初步的分析:该决策赌的是“运气”的还是“技能”的结果 输的次数多了,要质疑自己的信念啊!想想炒股! 绝大部分人会把失败或者受伤的原因归因于别人,这也是常态。按照这个逻辑思考,PUA其实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我反省的深度罢了(姜文太阳照常升起中女人偷吃后对丈夫的说辞?) 自利性偏差:将坏事归咎于运气而将好事归功于自己的技术,而对待别人则相反,哈哈哈哈 自己与他人的对比结果影响着我们的自我感觉 不要老找借口,正视问题 对赌思维使人的心态更开放,它促使人们对不同的假想进行探索,不再仅仅遵从自利性偏差的常规做法,也会考虑相反的结论 求真性的对话需要在双方协调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不要在不合时宜的时间点说真话 集体的思维混合起来有助于缓解个人的偏见,但更加客观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对话演绎法:设置一个止损线,比如当超过这个线的时候就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我又过度相信自己了,如果我继续下去,我需要说服投资给我的人,他们会问自己什么问题,以及自己该如何回答?有没有好办法说服他们?说服不了那就认输走人 如果一个企业战略团体正在考虑如何在合并后进行业务整合,那么让最初反对合并的某些人加入战略团体会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 多样性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其实这种多元化最好的例子就是移民国家美国,几乎可以说拥有着全球最好的理性制度,比如法律和金融,虽然这经常被不聪明者认为是剥削) 物以类聚是正确的,人们总是被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吸引,所以看看B站的关注列表,是不是关注的都是爱好喜好与自己类似的? 数据共享是实现准确性的最佳途径,因为这样可以获取来自交流对象的最真实的描述和见解 即便不喜欢某个信息,也不应该迁怒于报信的人 出自我们不喜欢的来源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态度 一个团体至少应该有三名成员的原因之一,当两人持不同意见时,第三人做调解 怀疑主义是通过询问“为什么事情可能不是真实的”而不是“为什么事情是真实的”来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即挑刺!挑刺是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区分结果的方式是一种路径依赖:我们最终到达何处以及如何到达那里并不重要,即便我们的总体表现不错,最近发生的事件仍然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宜家在出口处提供便宜又好吃的冰淇淋和烤丸子等) 千万不要“由于瞬间的情绪反应而将事情的严重性无限放大” 任何仅仅为了发泄情绪的呻吟或对糟糕运气进行抱怨的行为,除了用来获得同情之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情景规划:还是得想清楚每一种可能性 发现预期的后见之明——想象事件已经发生——会使人们在准确识别导致未来结果方面的能力提升30%(所以要常做梦哈哈哈,或者如果在学习如何街头打架,那就要把自己带入进去,好好思考对方每一步可能的做法然后提前习惯对策) 设想一个成功的未来并从那里进行反向回顾是一项有用的时间旅行实践,有助于我们确定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步骤。如果我们为自己设想一个不乐观的未来,逆向思考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反向回顾和预先检查互为补充:反向回顾设想一个积极的未来,预先检查假定一个消极的未来 总结来说,书里提到了4种思考的工具: 赌一把?敢不敢把自己认为的事情和别人赌一下? 如果敢的话,你的把握有多大? 结伴制:找一些不同的声音 时间旅行:反向回顾和预先检查

读书:对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