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ning Li

纳粹德国 & 政治经济

关于纳粹德国,讨论一下那些看似很熟悉、实际上并不熟悉的历史问题,大概就分成三大方面: 纳粹的崛起 纳粹的掌权 战时的纳粹 首先要讨论一桩历史公案:纳粹德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什么是第三帝国?有个很取巧的答案,说因为之前德国就有两个帝国,一个是公元962年成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另一个是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所以轮到纳粹了,它就叫第三帝国。这回答等于啥也没说,它只解答了为什么是“第三”,却没有解答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它为什么是“帝国” 所谓的帝国,当然要有皇帝,如果以此为标准,前面两个帝国都是合格的,可在纳粹德国谁是皇帝?没有皇帝,何谈帝国?一种解释是,“第三帝国”的名号,其实是保皇党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虽然魏玛共和国推翻了德国的君主制,但是魏玛政府实在是一团糟,充斥着各种腐败、堕落和混乱,要想结束这种局面,就必须发动一场“保守革命”,把德国给改回去,也就是恢复君主制,有了皇帝,德国就会回到过去那种严肃、安定且有秩序的状态。所以在这些保守派眼中,希特勒的上台、纳粹的执政,还有纳粹德国废除了魏玛共和国的议会民主制,这些都是保守革命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是希特勒和纳粹恢复了旧帝国,那妥了你也不要谦虚,咱就叫你第三帝国了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希特勒的权力确实很大,甚至可以说,过去那些真正的德国皇帝,权力也没有希特勒大,在某种程度上,纳粹德国确实很像我们印象中的君主制国家。但问题是不论是总理,还是“摄政总理”,抑或是后来成为元首,希特勒终究不是皇帝。哪怕他废除了民主制,德国名义上也没有搞君主制,或是把威廉二世请回来搞君主立宪制。没有皇帝,哪来的帝国?保守派给你起名叫“帝国”了,就好意思接受了? 所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换个思路,事实上在德国,帝国这个词的前提并非君主制。比如说神圣罗马帝国:马克思出生在特里尔,特里尔是选帝侯侯府的所在地。什么是选帝侯?就是有资格选举皇帝的人。所以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不是世袭的,它是选举出来的,人称“选举制君主国”。另一方面,这些皇帝虽然理论上是终身制,可是如果人们对他不满意,还是可以把他赶下台的。而从16世纪开始,每个皇帝在当选之前还搞一个就职宣誓,表示自己尊重德意志的特殊性、帝国诸侯的合法权利以及帝国议会的决议,如果日后违背这些誓言,那哥们我就主动下台。第二帝国就更有意思了:第二帝国的宪法里,根本就没有皇帝这个职位,宪法讲得很明白,说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既然是联邦,那就需要一个人代表整个德国,于是联邦主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就被授予“皇帝尊号”,说白了就是个名誉头衔,根本不是真正的皇帝,说到底,就是对外关系中的一个象征,而且自始至终,联邦宪法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妥了结论就来了,事实上,在德国文化里,帝国这个词并不指向一个强大的、君主统治的绝对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德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它是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各种王国、公国、侯国、伯国、主教领地,还有自由市,不胜枚举,而与这种状态相对的,如果德意志可以成为一个整体,那就叫它“德意志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这一点的,当然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不过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名义上从962年一直维持到了1806年,但实际上到了后来,它就涣散了,重新回到了一盘散沙的状态,所以18世纪伏尔泰才说: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结束这种状态的当然就是俾斯麦,那自然而然地,他就沿用了帝国的名号,也就是第二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 当然严格地讲,第二帝国也不太合格。情况是这样的,说神圣罗马帝国不行了,德国重新回到分裂的状态,于是很多德国人就站出来了,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属于德意志的民族国家。统一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些民族主义者同时也主张推翻君主制,废除贵族特权,也就是说一旦搞成了,德意志各邦的贵族们那就毁了。怎么办?普鲁士贵族决定先下手为强,以此来避免进一步的革命。事实证明,俾斯麦的解决方案是相当有效的,虽然德国还是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但毕竟统一了,统一之后,德国的经济、社会、民生,各方面都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的革命者也就接受了既定事实,哪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都对第二帝国持一种相对肯定的态度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满意,这就是奥地利人。因为第二帝国虽然把大部分德意志人都囊括在内,但却唯独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奥地利人那是相当上火,凭什么不带我玩,凭什么我就享受不了统一的好处。所以第二帝国根本就不合格,有朝一日,哥们我得搞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大帝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奥地利的民族主义者,要比德国的更极端、更激进,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最后是一个奥地利人,建立起了第三帝国。所以事实就是,不论是第二帝国还是第三帝国,本质上,它们都是因为解决了德国的分散状态,自认为完成了德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所以才有底气号称帝国,而不是因为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因为德意志的文化里,根本就没有很浓厚的君主色彩 德意志帝国 总而言之,纳粹的第三帝国认为自己符合德国的历史进程,当然只有历史进程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考虑到历史进程,还要靠自我奋斗,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是靠什么取得了德国人的支持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问题有很多熟悉的解释,首先就是《凡尔赛和约》。话说德国和协约国在西线干了四年,整体上看,德国没有吃亏。刚开始,德军那是攻势生猛,把法国和比利时的大片领土变成了焦土,而且还在占领区大肆屠杀平民,强迫占领区的工厂和矿山为德国工作,甚至把老百姓绑到德国充当不要钱的劳动力。后来德军有些疲软了,渐渐地从攻势转为守势,一步步开始后退,于是他们干脆炸毁了那些厂矿,甚至把道路也给炸了 反正就是说,虽然打得很惨烈,但是德国本土基本上没有遭殃。那你想想,协约国肯定是恨得牙痒痒,按照正常的走势,下一步,就轮到协约国打到德国本土,然后把德国也给它往死里祸祸。但是事与愿违,正当协约国集结起足够的兵力,准备去德国本土大干一场的时候,德国人突然表示:哥们我不打了,我们革命了,发动战争的那个政府,哥们我已经推翻了,现在我们建立了共和国。出于道义,我们愿意出一些钱,帮你们进行战后重建,但我们毕竟too young,所以你们也别要太多。那可想而知,协约国的心里是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这个时候的他们根本不希望德国革命,更不希望德国投降,只想继续打下去,但是你也没有办法,人家投降了,肯定是不能打了。无奈之下,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做了一个决定,说你们德国的停战代表团,必须给我来战场上参观一下,他的目的就是告诉德国人,我不管你革不革命,反正这些罪恶都是德国人干的,该赔多少钱,一分也不能少 德国代表团参观完之后,也确实大受震撼,当时他们就估计,赔款肯定不能少了,他们的心理价位是500亿金马克。其实这笔钱,魏玛政府是赔得起的,也不会对德国后续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客观地讲,只看战场上那些破坏,500亿金马克也确实够了,但你不要忘了,黄博士把我揍了,他不能只赔一个医药费,是不是还要赔误工费,是不是还有精神损失费?对于协约国来讲也是如此,为了打仗,协约国老百姓多年以来那是遭老罪了,轻则忍饥挨饿,重则家破人亡,所以等到德国投降,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股火,非要扒了德国的皮不可。这样一来,英法等国的政客就相当难办了,一方面,他们很清楚德国的赔偿能力相当有限,另一方面,他还不能跟老百姓讲,说咱们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500亿就不少了。谁要是敢这么讲,那不用等明天,当天晚上就得下台 有道是难办那就不办了,所以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根本就没有拿出来一个具体的赔款数字,就是含糊地说了一句,说我们在伦敦搞一个赔款委员会,具体的数额,等我们仔细研究后再做决定。妥了接下来,各国就开始了战后重建,不过重建相当艰难,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是一个揭不开锅的状态。于是渐渐地,老百姓就忍受不了了,战争都结束了,咱的日子咋还是这么苦呢?那肯定是政治家的水平不行,你看我不给你选下去。眼看自己的政治生命不保,协约国的政治家也没有其他办法了,为了安抚国内民众,他们只能说大家不要着急,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别忘了,德国人还欠咱钱呢,你等着,我现在就去掏空德国人的钱包。就这样在1921年,赔款委员会给出了最终的数字——2690亿金马克 当然协约国很清楚,德国根本拿不出来这么多钱,所以没过多久,赔款委员会就把赔款调整为1320亿金马克。但是不管多少,德国都不可能赔得起,可是不赔这么多,老百姓又不同意,于是协约国方面就玩儿了一个暗度陈仓,他们把赔款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520亿金马克,必须尽快支付,而且在付清之前还要支付利息。另一部分就是800亿,说是留待将来支付。不管怎么样吧,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协约国老百姓算是基本满意了。但是在另一边,德国人可就彻底爆炸了。德国人表示,发动战争的是第二帝国政府,我们也是受害者啊,战争期间,我们也是忍饥挨饿,在前线流血牺牲,最后忍无可忍,我们发动了革命,出于道义,我们赔你500亿那就很够意思了,你们不能把人往死里逼啊。 其实怎么讲呢?1320亿并不算多,德国政府方面,自己就能拿出来500亿,剩下的800亿完全可以搜刮民脂民膏。现成的例子那就有啊,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是4.5亿两白银,也就是每个中国人掏一两,可见八国联军早就想到了,指望清政府拿钱那是没戏,最后的赔款,都是清政府从老百姓身上搜刮的。但是这一次面对德国,协约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们一方面搞了一个德国政府拿不出来的天文数字,可在另一方面,却夺走了德国政府搜刮德国人的能力,根据《凡尔赛和约》,魏玛共和国只能保留十万人的防卫军,而且还不能装备重武器。这个决策是很没有政治智慧的,应该学学俾斯麦:普法战争之后,俾斯麦也向法国要了一笔高额赔款,他可没有削弱法国政府,反倒是帮助法国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以此来保障法国有能力支付赔款。当然协约国这么做,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十分忌惮德国的战争能力,几十年来真是被德国人给打怕了 但是德国政府的军事能力确实被削弱了,可它还有十万名拿着枪的防卫军,对付手无寸铁老百姓还有难度么?还真有难度。因为在战争期间,德国把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大幅度地转向了军火生产,管你是什么企业什么工厂,全都给我生产武器弹药。虽然战争在1918年11月份就终止了,但是这些军工厂的生产并没有马上停止,不仅如此,随着革命带来的混乱,生产出来的武器,反倒是大量地流向了民间。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军工厂的产量,战时的德国政府对待工人那是老好了,所以在此期间,德国的工会力量那是空前壮大。你看这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力量孱弱,而在民间,工人有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武器,想从我这里拿钱,想屁吃 那为了赔款,魏玛政府还能怎么办?聪明的领导已经想到了——印钱。疯狂印钱,就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掠夺整个社会,还可以压缩工人的福利。比如上一天班,按理说这一天应该赚10亿马克,但是货币贬值实在是太疯狂了,早晨一份报纸还卖1亿马克,到了下午,可能就卖5亿马克了,所以实际上,根本就不知道到底给多少钱是合理的,给一点就行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有小孩用钱糊风筝,或者是用一捆一捆的马克当积木,更有很多人直接烧钱当柴火。既然钱没有用了,于是很多企业,干脆就用面包来支付工资,也就是说只要给口饭吃,工人就愿意干活,所以生产出来的财富就这样被掠夺走了。当时德国通货膨胀之严重,已经到了魔幻的地步,有个笑话就讲,说去咖啡馆喝咖啡,必须一口闷,因为你点餐的时候,一杯咖啡是5000万马克,喝完了结账的时候,那就是8000万了 正是在此期间,纳粹第一次走进了德国人的视野,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政变,但此时的他毕竟too young,所谓的政变,不过是一场闹剧,不过是一群醉汉耍了一场流氓。虽然失败了,但魏玛政府也意识到,疯狂印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德国人至少还有面包吃,如果经济彻底崩溃,面包都没有了,那魏玛政府就把自己给玩死了。所以从1924年开始,魏玛政府停止了疯狂印钱。可是不印钱还能怎么搞钱呢?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借钱,跟谁借钱?当然是跟英法美借 这个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类似的,欠钱的都是大爷,眼看德国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英法十分担心德国的赔款到不了账了,所以无奈之下,英法只好同意借钱给德国。可是英法政府也没有钱,所以就要说服银行借钱给德国,而为了说服银行,协约国在1924年搞了一个“道威斯计划”,这个计划简单说就是,协约国给德国设置了一个每一年的支付限额,限额是第一年10亿金马克,此后每年增加5个亿。与此同时,为了保障银行的利益,咱们约定,在这个限额之内,德国会首先偿还贷款,然后再支付战争赔款,所以你们银行不要担心,我不和你们抢,赶紧借钱给它吧。比如说第一年德国赚了10个亿,假如还贷款是10个亿,那我就把限额用完了,赔款不用付了,如果还贷款是8个亿,那你今年还我2亿战争赔款就行了 可以发现,协约国的本意,是想让德国喘口气,你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吧,发展好了赶紧赔我钱,地主家里真是没有余粮了。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道威斯计划有个巨大的漏洞可以钻。德国人那是相当聪明的,当时他们一看到道威斯计划,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你给我搞的这个东西啊excited!哪里excited?其实并不是借钱本身,刚才讲了,德国人要先还贷款,然后再支付战争赔款,还贷款不成问题,毕竟贷款帮助我搞经济建设了,真正的压力其实是战争赔款,那我疯狂借钱,当借的钱需要偿还100年的时候,实际上就等同于战争赔款不用付了吗,毕竟100年后的事情谁能说得准。于是从1924年开始,全德国上上下下,不管是政府还是银行还是企业,那是疯狂地从美国和欧洲的银行借钱。靠着这些贷款,德国算是上天了,那是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英法那边是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可是德国这边,竟然更新了铁路的设备和机车,甚至还给德国人提供了领先全世界的公租房。魏玛共和国由此迎来了黄金时代,英法无fuck说哈哈哈 当然英法也不是搞慈善的冤大头,这个道威斯计划,其实有效期只有五年。而到1929年的时候,英法就着急了,因为这一年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于欧洲各国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好不容易熬到1930年,协约国可就不管那一套了,直接废除了道威斯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杨格计划”,什么优先偿还贷款、什么每一年的对外支付限额,全都给我滚蛋。不仅如此,协约国还给德国规定了一笔“绝对年金”,意思就是说,不管德国的经济状况怎么样,每年都得支付一定的战争赔款,第一年7个亿,第二年17亿,以后逐年递增,到1966年达到最高的24亿,此后再逐年递减 这下就妥了,魏玛政府根本就没有钱,现在贷款这条路走不通了,也不敢疯狂印钱了,那么为了赔钱,就只剩一条路可以走了——搜刮德国老百姓。简单说就是两方面,一是增加税收,二是削减福利,也就是开源和节流。不过可以想见,这种得罪选民的行为,任何政党都是不想干的,所以不管是增税还是削减福利,在德国议会都很难得到半数投票。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魏玛宪法》给德国政府留了一个后门,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总统在非常时期拥有“紧急措置”的权力。正常的议会民主制的套路是,我议会先投票,或是超过半数或是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然后再把决议交给总统签字。但是第四十八条给反着来,总统可以先签署法案,然后再交给议会表决,表决的时候,表示反对的只要不超过半数,那法令就可以执行了。这样一来,德国的各个政党就有了操作空间,一方面,他们义正言辞、大义凛然地向民众表示,我们绝不可能让这种邪恶的法案付诸实施,可另一方面,到了议会里,他们是心照不宣、不谋而合、不约而同、十分默契地保证法案不会被推翻 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一次德国不是恶性通胀,而是陷入到恶性通缩,因为老百姓真是没有钱了。1923年,人们是有工作,但不知道自己到底挣多少钱,1931年的德国,工厂企业还哪有钱开工资,所以德国人是根本找不到工作,当然也完全挣不到钱。很多人就靠微薄的救济金活着,可是德国政府还是在不断削减。1923年,德国人至少还有面包,但是在1931年,他们开始普遍挨饿了。德国人民那是水深火热,魏玛政府却不愿意、当然它也实在没有能力去解决危机,于是德国人意识到,所谓的议会民主制,在德国根本是玩不转的,德国要想发展,还是要靠俾斯麦那样的政治强人,就在这一背景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 现在每当人们谈起纳粹早期的统治,大部分人都会讲,说纳粹重振了德国经济,是纳粹恢复了就业,让德国人有了工作、有了收入,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仿佛希特勒就是经济天才,他要是能活到70年代,瑞典中央银行高低得颁他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其实希特勒并没有什么高级手段,他发展经济的办法,说到底还是印钱。不过这一次,情况大不相同了。因为魏玛政府搞得一团糟,德国的金融是彻底崩溃了,你不要忘了,德国可是欠了欧美银行一屁股债,于是乎德国金融的崩溃,马上就在英美等国引起了连锁反应,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英法美也是意识到,德国这一下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就这样在1932年,协约国方面表示,你TM还是好好活着吧,赔款的事情暂时放一放。所以事实上,赔款这个最大的负担,早在纳粹上台之前,德国就摆脱了。过去疯狂印钱,是为了搜刮老百姓,现在再印钱,纳粹政府就可以进行国家投资了 投资什么东西好呢?纳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高速公路。短短几年时间,德国就修建了3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其实对比当时德国的汽车保有量,这些高速公路根本毫无用处,完全就是个摆设,顶多就是一项充满科幻色彩面子工程。但是谁也没想到,纳粹还有后手。1936年,希特勒向德国人许诺,说我们将生产一款售价只有990马克的小型经济型汽车,到时候,咱们德国人就是人手一辆车,然后你就上高速飙车吧。很快,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保时捷博士便创立了大众汽车,而四通八达纵横全国的高速公路,正是大众汽车最好的广告,所有人都铆足劲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拥有一辆大众汽车 而在另一方面,修建这些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政府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普通人的收入有了显著增加,有了钱之后,德国人就开始消费了,这个套路很熟悉了吧(08年后的中国),这些通过大型工程花出去的钱,马上又以消费的形式变成了更多人的收入,收入增加继续消费,由此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政府投资拉动消费。必须承认,纳粹为德国经济的复苏,确实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今天回看历史,纳粹的手段其实也不新鲜,事实上在魏玛政府末期,德国就已经开始这样搞了,当时执政的巴本内阁,就修建了德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只不过魏玛政府那是积重难返,任何猛药都不管用了 当然除了吸引眼球的高速公路和大众汽车之外,纳粹也搞了其他的一些创新,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重整军备。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只能保留10万人的防卫军,而且不能制造飞机坦克这些重型武器,但是随着经济的崩溃扩散到整个欧洲,协约国的实力也是大受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没有那个精力去监督和约束德国了,于是纳粹就开始暗中搞事情了(想想,法国出现危机了还有精力去管非洲?中国出现大问题了还有精力管一带一路?当然一带一路本身就为腐败服务)。比如说当时德国的飞机制造公司,就大规模地生产一种客机,然后卖给航空公司,这个东西说是客机,其实稍加改装,马上就能变成轰炸机。还比如说德国的一些军工厂开始大量生产拖拉机,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种地,但实际上,这些拖拉机就是坦克,反正都是两条履带,套个壳子装上炮筒,马上就能上战场。依靠着重整军备,德国又创造了一大堆就业岗位,进一步拉动了德国国内市场的消费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德国,工人的工资确实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你不要忘了,此时的德国还是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工人的工资还是跑不赢通货膨胀的。那自然的,德国人就会要求涨工资,但是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事实上,德国工人的工资被压得非常低,以此来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另一方面,工人的福利也被削减了,比如说纳粹也为工人提供住房,但不论是住房和数量还是质量,和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代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魏玛政府拿工人没办法,纳粹怎么就敢压工资、减福利呢?原因正在于经过了1931年的金融崩溃,以及恶性通缩所造成的严重失业,德国工会的话语权是彻底不行了,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和政府叫板了,再加上纳粹大力加强了对工会的管制,工会还是老实待着吧。所以总而言之,纳粹在经济上确实有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被明显地夸大以至于神话了,它搞的还是传统手段,只是运气很好,碰上了一系列历史的机缘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还有一点也被当代人神话了,这就是纳粹大幅提高了就业率,最基本的一点,纳粹搞的那些国家建设——修路建桥,生产飞机坦克,这都不是女性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顶多就是在工地里,雇两个老娘们炒菜做饭。有道是女人能顶半边天,女性的工作问题解决不了,失业率怎么能低呢?还有造汽车造飞机,这个东西也需要工人有一定的知识水平,那我文化水平低还没有技能,这不就找不到工作了么?当然如果我们看统计数字,当时纳粹德国的失业率确实不高,这并不是数据造假,而是纳粹德国推行了两项政策。首先就是鼓励妇女回归家庭,别叫你媳妇儿可哪乱跑了,赶紧搁家生孩子吧 当然鼓励人家多生孩子,不能只是口头鼓励,也不能是单纯地发文件号召,关键是要给钱(中国学着点,日本给那么多钱才打起一点水花,你中国不得拼了命的给才能提升一点?)。于是纳粹就搞了一个“婚姻贷款”,如果你们两口子都是纯种雅利安人(印度-伊朗人),那就可以申请一笔1000马克的无息贷款。贷款结婚生孩子要是放到今天,差不多能被喷死,但是100年前不是今天,贷款这件事要看大环境的,客观地讲,因为经济发展比较快,德国人很大程度上还是充满希望的,对贷款是持一种开放态度的,而且刚才也讲了,女人不好找工作,德国工人福利还不高,那有着1000马克的贷款,何乐而不为呢?要知道当时德国的平均工资,一年也就300马克。不过这个贷款有两个附加规定,一是在贷款全部还清之前,妻子是不能出去工作的,那我今年贷1000马克,明年家里男人挣钱了就给还上行不行呢?这也不行,第二个规定是,每个家庭每个月还的钱是有上限的,如果你每个月都按照这个上限顶格去还,也要8年才能还完。那就妥了,随着婚姻贷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德国女人回归到了家庭,而这部分人是不在就业统计范围之内的 解决完了女人的问题,纳粹又开始解决男人的问题,这就是征兵。生产出来一大堆武器弹药飞机坦克,当然不能摆着,于是德国军队对士兵的需求直线上升。原本在《凡尔赛和约》里,德国的义务兵役制是被废除了,但是刚才讲了,因为协约国自己一地鸡毛,他们也没有精力管德国了,于是德国就悄悄恢复了义务兵役制,就这样,几十万上百万的德国年轻人,去到了军队服役,纳粹德国就这样,进一步减少了失业人口。男人女人双管齐下,到上世纪30年代下半期,德国的失业现象算是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那你看现在的局面就是,一方面国家大力投资搞建设,该工作的都去工作了,虽然工资被压低了,福利被削减了,但是和过去相比,那也是天上人间了,甚至还能开上汽车。至于没有工作的,或是当兵或是在家相夫教子,国家也给你解决问题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德国经济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呢?并不是,在繁荣的表象之下,德国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还是通货膨胀 因为不论是重整军备,还是扩大军队的规模,都会导致政府支出不断上涨。当然你会讲,说生产出来的武器可以卖了赚钱,问题就是它不能卖,毕竟《凡尔赛和约》还没有成为废纸,在自家生产也就算了,再拿出去卖,这么嚣张不是找打?不仅如此,疯狂发展的军工产业,还大量消耗了德国的优质钢材,而这些钢材在过去可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说白了,这个时候的德国根本赚不到外国的钱,扩充军备的庞大开支,归根结底还是印出来的。另一方面,飞机坦克生产出来之后,它们可不是进行光合作用,那一个个都是油老虎,可是德国本身生产不了多少石油,所以政府还要维持巨大的支出去买石油。最后的结果就是,德国政府的支出很快就失去了控制。那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和魏玛政府相比,纳粹的财政赤字和滥发纸币,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为什么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纳粹是一方面超发货币,另一方面是管控这些货币的流通。比如说推出了一种叫“梅福券”的债券,也就是发行国债,当时梅福券的年利率是4%,这要高过银行存款,也高过市场上大部分的其他债券,再加上德国经济整体表现比较好,于是德国人就比较愿意购买梅福券,而且购买之后的持有意愿也比较强。据统计到1938年,德国老百姓和德国企业持有的梅福券,已经达到了120亿马克,而同时期,德国工业企业的总收入也不到300亿。再就是管制消费,像是大众汽车,希特勒话讲得倒是漂亮,说德国人人手一辆大众汽车,可实际上,买一辆大众车可不容易,你必须参加大众设立的所谓的“专项储蓄计划”,按期把钱存到一个账户里,存到足够的期数之后,大众就给发个合同,再存到一定的期数,大众就给你发一个发动机号,表示你的车已经开始生产了。等到全存完了,你就能收到你的车了(公积金账户?) 不止是汽车,当时很多商品,都不是花钱能买到的,甚至连一些食品,那都是凭票供应。也就是说,虽然纳粹超发了很多货币,老百姓家里都存老鼻子钱了,但实际上,这些货币的购买力十分有限,在市场上流通不起来,都流通不了,何来恶性通胀?可以说靠着这些措施,纳粹有效地延缓了恶性通胀的爆发。但是很显然,这么干也不是长久之计,比如说管控消费,终究是限制了市场活力,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至于梅福券,那是越发越多、越发越滥,欠债总是要还钱的,所以纳粹的财政赤字是逐年升高。暂时的赤字还是能顶得住的,但万一某一天有个风吹草动,德国人对梅福券没有信心了,那后果就是疯狂的挤兑,纳粹上哪还钱,不还是得印钱么?这个时候再疯狂印钱,就有可能导致两个结局,如果继续管制消费,钱就不好用,你纳粹不是拿废纸糊弄我么?那就革命。如果不管制消费了,这么多钱流向市场,纳粹死死按住的恶性通胀必将爆发,下一步的就是德国经济的彻底崩溃,然后纳粹就会走上魏玛政府的老路,被赶下台 就在这一背景下,希特勒心生一计——也许我可以出去抢,而且通过几年来的扩充军备和扩大军队规模,哥们我现在是有这个底气的。不过除了经济问题之外,纳粹发动战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其自身的脆弱性。关于这个问题,得回到纳粹上台之前:1932年是魏玛政府最为艰难的一年,当时整个德国,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没有工作,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孩子,都指望着救济金活着,可是救济金又发不出来,可以说全德国都处于饥饿和瘫痪的状态。也是在这一年,德国连续搞了三次大选,一次是总统大选,两次是议会大选,先看总统大选:根据《魏玛宪法》,只要希特勒在第一轮投票里超过半数,或是在第二轮投票里得票数第一,他就可以当选德国总统 – 结果是没当成 参加选举的希特勒 当然希特勒个人虽然是输了,可是纳粹党还是有机会的,再看议会选举。如果在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超过半数的席位,或者是和其他党派联合起来超过半数,希特勒都是有希望当上德国总理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纳粹的得票率是37%,没搞成。而到了第二次选举,德国人其实已经不耐烦了,干脆我就不去投票了,所以这一次,投票率下跌了3.5%。按道理讲,不管多少人不去投票,具体到各个政党的得票率,应该是不变的,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在第二次议会选举中,只有纳粹一个政党的得票率下跌了4.3%,人家其他政党的得票率反倒是升高了。具体的数学题咱就不做了,结论很是显而易见,有3.5%的德国选民不去投票了,而他们正是纳粹的选民,换言之,纳粹的这群选民根本就是一种三心二意、无所谓的态度,可能就没有什么政治立场,完全把选举看作是一场闹剧,反正谁干都一样,那个留着小胡子的奥利地美术生倒是挺有意思,那就他吧 纳粹选民这种不坚定的态度,在1933年的最后一次议会选举中也能看出来。当时纳粹已经上台执政了,纳粹的冲锋队也是粉墨登场,公然破坏其他政党的选举活动,还有很多反对党的领袖,或是被捕、或是流亡、或是被通缉,再加上之前的国会纵火案,可以说彼时的德国,纳粹党是一家独大,其他政党根本没有抗衡的实力,像样的选举活动都组织不起来。可是选举结果怎么样呢?纳粹只得到了43.9%的选票,它最大的两个反对党,一个是社会民主党,另一个是德共,得票率分别是18.3%和12.3%,当时德国一共有选民3934万,也就是说,纳粹有1727万在高压下迷迷瞪瞪的选民,但却有1200万铁杆的反对者。另外还有一个联盟党,也得到了500多万张选票,要是再加上这500多万,实际上,纳粹在德国的统治是岌岌可危。所以我们就能明白,纳粹为什么一上台,就嗷嗷地恢复经济,千方百计地消灭失业,为什么要大搞特搞秘密警察,因为它看起来耀武扬威咋咋呼呼,其实民意基础是相当脆弱的。毕竟不管怎么讲,纳粹并没有废除选举制 而到1936年,纳粹的处境更加危险了。纳粹最大的强项,就是它的宣传攻势,向老百姓推销自己那是很有一套。关于纳粹的宣传,确实挺有意思,比如说报纸、海报和各种宣传册,纳粹那是疯狂地进行平面设计,应用各种艺术字体,而在纳粹之前,也包括其他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政党考虑到这一点。还比说著名的万字符、鹰徽、双闪电标这些东西,都是纳粹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当其他政党还举着红旗在大街上呐喊的时候,纳粹的冲锋队那是穿着统一的笔挺的制服、戴着帅气的帽子,高举万字旗,吹着喇叭敲着鼓,大街上招摇过市(让子弹飞?招摇过市?谁赢帮谁?)。对100年前的德国人来讲,绝对是大开眼界,确实增加了不少印象分。纳粹还有一招也挺狠,其他政党都把自己的宣传目标锁定在成年人身上,可是纳粹的宣传队那是深入到中小学,人家深入可不是开大会作报告,而是组织野营、远足、各种体育比赛,这是争取未来选民了 当然所有这些手段,都不及纳粹对新媒体的利用,这个新媒体就是广播。其实收音机这个东西在19世纪末就诞生了,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没有广播电台。只有广播电台建立起来,它才能收取信号费,然后拿着钱去补贴收音机的价格,等到收音机的价格打了下去,更多的人就愿意购买收音机,然后广播电台就赚得更多,它也能制作更多丰富精彩的节目,节目越多越精彩,用户才能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循环的起点就是电台要先建起来。上世纪20年代,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大型的广播电台,比如说BBC就是在1922年成立的,纳粹的嗅觉那是相当敏锐,马上就开始利用广播为自己做宣传。还有电影,也是在20年代,有声电影出现了,电影的吸引力那就太大了,可以这么讲,只要有画面有声音,人就感觉很快乐,纳粹也是简单粗暴,找什么导演演员,我直接给你放希特勒的演讲,你就说这招狠不狠吧。还有一件事儿很有意思,1932年不是搞选举么,纳粹直接租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不仅是载着希特勒满德国飞,更主要的是在飞机上喷上广告,那想一想,德国人往天上一看,哪一个不是excited? 其实所有这些手段,都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传媒广告,纳粹不过是用美国人卖可乐卖汉堡、后来日本人卖相机卖汽车的方法来宣传希特勒。可以说在近代历史上,纳粹也是第一个跟上大众传媒脚步的政党。戈培尔在1932年就这样讲:只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投票支持帝国,而我们宣传的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德国人。纳粹的宣传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没有效果希特勒也不可能上台,但是到1936年,纳粹的这个杀手锏也渐渐地有点不好使了。当时戈培尔给德国人搞了一个收音机,名叫“人民收音机”,这个收音机的质量当然没的说,毕竟德国制造,价钱也非常便宜,算是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这个收音机有个特点,只能收听纳粹的电台。你看纳粹的算盘打得很好,只要你天天听我的电台,接触不到外界的声音,那不就被我成功洗脑了么?但是戈培尔通过暗中观察发现,希特勒演讲的收听率那是越来越低,少部分德国人把收音机私自破解了,然后去收听瑞士的节目,当然更多的德国人没有这个技术,那他们就干脆不听,不听不听王八念经,我睡觉行不行?无奈之下,戈培尔只好跟广播机构的官员讲,说你们应该减少宣传,增加一些音乐节目,搞一些相声小品是不是,你们得先让德国人愿意听,然后才能找机会宣传 事实就是,在纳粹经济的黄金期,利用最先进的宣传手段,都没有让德国人对纳粹产生普遍的好感,再加上赤字极高,通胀危机随时爆发,纳粹能给予德国人的好处也是越来越少,为了维持统治,希特勒应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国外进入到一种敌对状态,这既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同时还能抢一些东西,缓解财政问题和经济问题。当然这么干,还不足以迅速地获得选民的支持,于是纳粹又发明了一个狠招,这就是通过宣传,把自己和某些特定的对外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说《凡尔赛和约》规定,莱茵河西部以及莱茵河以东50公里的范围内,德军不能设防,这就是所谓的“莱茵非军事区”,说白了就是在德法两国之间,搞一个缓冲地带,这样法国人就有安全感了 莱茵非军事区 而在1936年,纳粹就在德国搞了一次公投,说《凡尔赛和约》就是对我们德国的侮辱,我自己的领土凭什么不能武装?现在就准备进军莱茵地区,搞一次全国投票,而且为了省去一些麻烦,把这次投票和议会选举放一起了。对选民来说,如果支持重新武装莱茵地区,那就等于支持我纳粹党了。这招很阴险啊,因为大部分德国人都是支持武装莱茵地区的,所以纳粹就赢得了这一次议会选举。类似的做法还出现在1938年的德国吞并奥地利中,反正就是说纳粹是把选举和特定的、德国人肯定会支持的外交行动绑在一起。由此可见,纳粹的一系列军事冒险,归根结底,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危如累卵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不管怎么讲,军事冒险毕竟是冒险,英法虽然元气大伤,那也毕竟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万一搞不好,德国就是惹火烧身,纳粹不仅地位不保,更有可能遗臭万年,那纳粹为什么就敢冒这个险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英法的态度,二是德国的世界地位。说起英法的态度,“绥靖”应该是当年高中历史书里最熟悉的两个字:英法过于愚蠢,看不出纳粹的狼子野心。其实今天回过头看这段历史,英法可能真就看不出来。不妨看看纳粹军事冒险的大致进程: 首先,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然后在1937年,德国抛出了奥地利问题,1938年3月就出兵吞并了奥地利,没过几天希特勒又开始在苏台德问题上大做文章,最后在1938年9月,搞出来一个《慕尼黑协定》,矿产资源丰富的苏台德地区就这样被割让给德国。再下一步就是德军进驻苏台德地区了,结果任谁也没想到,希特勒竟然撕毁协定,直接挥师挺进捷克腹地,并在1939年3月占领整个捷克。占领捷克之后,希特勒又立刻抛出了德国和波兰之间的领土问题,不过这一次,英法倒是挺硬,它们宣布将无条件地捍卫波兰,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这一系列行动的密集程度实在牛逼,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德国的角度去看,希特勒的这一系列军事冒险,或许危险系数并不大,因为他停下来对他和他的联盟才是最危险的:首先,希特勒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所要挑战的对手,其实都是不具备军事优势的,比如说奥地利。这几个对手里面,奥地利应该算是个大国了,可实际上,德国拿下奥地利靠的并不是坦克,而是轻装步兵,紧随步兵之后的,是坐着奔驰的希特勒。至于德国的坦克,因为奥地利的道路实在是太烂了,那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到最后不是坦克列队迎接希特勒,而是希特勒在奥地利迎接德国的坦克。希特勒自己也很清楚,重整军备、扩大军队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也就是1933年到1936年短短三年时间,而在此之前,德国一直都保持着10万人的防卫军,既没有飞机,也没有坦克和重炮,军事基础相当薄弱,奋起直追不过三年,能追上去多少?挑几个软柿子那就行了,要说英法,他是不敢动心思的(当然他的联盟也不允许)。比如在1936年,当希特勒命令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他的心里就非常慌,他很清楚如果法国发兵阻拦,德军是没有能力进行抵抗的,所以当时德军就搞了一个预案:如果法军进攻,那就立即撤退 既然明知实力不济,希特勒又哪来的胆量挑战欧洲主要国家?我觉得英法的态度真的要背绝对的锅。德国捏这个几个软柿子,虽然是违背了《凡尔赛和约》,但它终究没有触及到英法的核心利益,而且德国自己也是理直气壮,哪怕英法谴责你,德国也有说辞。首先在西部,《凡尔赛和约》宣布,莱茵河以西地区和以东50公里的范围内,划为“非军事区”,禁止德国军队进入和设防,但你不管怎么讲,这里毕竟是德国领土。然后在南部,1918年底,奥地利人就表示我愿意和德国合并,但是协约国给禁止了。再然后是东南部的苏台德地区,这里是德意志人的聚居区,大部分人也都讲德语,他们一开始表示愿意加入奥地利,后来也跟着奥地利一起想要并入德国,但是这样一个地方,却被划给捷克人统治。最后就是在东部,波兰境内的西里西亚和但泽走廊,这些地方曾经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领土,也居住了很多的德意志人,但却被划给波兰统治 […]

纳粹德国 & 政治经济 Read More »

Reading: September 20, 2023 – Permanent Record – Snowden

One thing I have never understood is why did Snowden choose to disclose these things? What benefits did he ultimately gain? As a senior technologist, he posed as a Dell employee, even impersonated diplomats in Geneva. I don’t believe this person has low intelligence 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 also don’t believe he couldn’t understand politics.

Reading: September 20, 2023 – Permanent Record – Snowden Read More »

读书:永久记录 – 2023.9.20

一直没懂的一点是,斯诺登为何选择揭露这些事情?他得到的好处到底是什么?他作为高级技术人员,又冒充戴尔的员工,还在日内瓦假冒外交官员,我不相信这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极低,更不相信这个人看不懂政治 – 出卖中情局一定有他想要交换的利益,而不是他所说的:为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权利 如果他是精神偏执狂,像他所述:世界非黑即白,那倒还有可能做出这种事 美国这个国家已变成买新机器取代故障机器比找专家修理来得便宜,而且一定比自己去找零件设法修理来得便宜。单凭这项事实,便几乎保证会出现科技暴政,助纣为虐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每天使用却不了解机器的所有人。拒绝让自己了解你所依赖的设备运作与维修,即是被动接受暴政及其条件:当你的设备正常运作时,你也正常运作,但是当你的设备出故障时,你也会出故障 – 你拥有的物品反过来拥有了你 如果我的输入有缺陷,计算机输出便有缺陷篇;如果我的输入没有缺陷,计算机输出便没有缺陷。 我从未经历过如此一致与公平、如此表达明确及没有偏见的事情 所谓长大,代表的是你体会到你的存在受制于成套的规范、模棱两可的规则以及毫无根据的常规。这些规定未经过你的同意便强加在你身上,而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改变,甚至在你违反规定时,你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在911发生之时,很多高层忙着宣扬增加预算与充分授权的重要性,试图利用恐惧心理扩张权利,程度超乎一般民众与国会议员的想象 将美国政府的利益与全国人民的利益混淆是很危险的(如:支持开战) 军队训练的报数,唱歌,其实主要是为了让你丧失掉自我思考 – 尤其是每天筋疲力竭之后,无力反抗,只有唯命是从 越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越容易变成民族主义狂热,越容易只分对错二元对立 父辈往往把坚定的报效国家堪称无上的荣耀,而我们这一代,未必如此,那只是一份工作罢了 斯诺登也是政府往外“承包”出去技术服务的一部分(外包是华盛顿第三大“诈骗案”) 公开的秘密:大使馆主要是为情报人员提供一个从事间谍活动的平台 对手可以窃取全球最高机密 ,但除非有人把它带回家,那才是真正的赢家 在中情局工作,没有任何一个事情比指挥链更重要 斯诺登其实在培训结束的时候想去战地或者前线,但他的领导故意不给他他想去的地方,派去了日内瓦,一个其他人梦想的地方 瑞士 – 日内瓦的地位还是特殊啊 在网络上匿名的技术我好想学。。 书里居然推荐了Tor洋葱协议、路由和浏览器(“Tor 改变了我的生命,给我免于被监测的自由”),当然Tor的出现也为其自己人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部分项目人员如果看到符合他们的情报价值,又具有吸引力、大约是学生年龄的女性时,就会毫不犹豫将把我晾到一旁,尽可能地坐到她们旁边去” 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与线人建立联系,比如喝酒,然后喝醉后让他送你回家,然后通知警方抓醉驾,然后罚款之后给他提供贷款,让他依赖你之后就都好办了 “瑞士银行虽然并不涉及会导致崩塌的高风险交易,但他们却很乐意藏匿从别人痛苦中获利的金钱,而且不用为此负责” 万维网是 1989 年在瑞士日内瓦 CERN 实验室里被发明出来的,但网络使用方式却由美国主导。大多数网络基础建设都由美国掌控,包括电缆、 卫星、服务器与基地台等。全球超过九成的网络流量依赖的是美国政府与美国企业研发、拥有或控制的技术,而这些企业多数位于美国境内 虽然其中有些公司可能在中国生产自家产品,但他们本身属于美国企业,因此得遵守美国法律。问题在于,这些企业同样受制于滥权的机密政策规定,换句话说,他们的客户不分男女老幼,接电话或使用计算机时都会遭到美国政府监视 政府当然可能对帮他们保密的人隐瞒真相,因为中情局这种机构打造的就是指挥链,而想要控制思考就得控制真相(斯诺登直到被派到日本的民营企业才知道美国政府做了什么监听) “2013 年,我向媒体披露的文件里便记录了国安局犯下的种种滥权行为,这些行为通过各种技术来达成。即便是每日从事实务工作的员工,也无法得知滥权行为全貌,包括系统管理员在内。想发现国安局的渎职行为,你必须主动寻找。而主动寻找的前提是:你知道这些行为存在” 中国对十几亿人那些数以十亿计的日常通话和网络交流进行持续的信息收集、存储和分析,这需要非常复杂的机制和设备,去研究这其中完整和准确的资料,对中国监听私人通讯的技术细节作出解读,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又无比震惊。一开始,这个系统的成就之大,厚颜无耻程度之高,让我除了震撼无话可说,差点忘了这是极权主义控制的表现,忘了愤怒 技术进步中最最基本的定律:能做到的事,很有可能会被实施,也有可能已经被实施了。美国肯定已经做下了和中国差不多的行径,否则根本不可能掌握对方如此多的信息。我在翻阅数量庞大的中国相关资料时,也隐隐觉得自己仿佛在照镜子,看到的是美国自己的形象。中国对自己的公民所做的事情天下皆知;而美国很有可能在对全世界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且是暗中进行 “星风”是这份机密报告最黑暗的秘密。事实上,它也是国安局的最大秘密,而这正是报告被赋予极高机密等级的原因。此计划的存在,显示了国安局的任务已经改变,从过去的“运用科技保护美国”变成“运用科技控制美国”,方法是将民众私人网络通信重新定义为信号情报 我们的法律通常落后科技至少一个世代,但如今对于通信内容的保障却高于元数据,这真是极大的讽刺 ”我像个白痴,自以为拥有高超技术协助打造这个监控系统,却完全不知道它的真正用途。我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身为情报单位一员却直到现在才发现,我自始至终保护的都不是国家而是政府。我觉得自己被彻底利用了。置身日本,更加深了这种遭到背叛的感觉“(在日本的一次偶然他看到了绝密文件后斯诺登深深的怀疑了自己一直以来相信的东西) 自工业革命以来,学术界、企业界、军方与政府的科技人才做出许多决定,这些决定往往基于“我们能够做什么”,而非“我们应该做什么”。推动科技进步的人,不太会限制它的应用与使用(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管怎么表达,都是站在其位置和立场的结果,都是思考后对其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一旦政府拥有四处收集情报的能力,加上情报得以永久储存的系统,那他们便能随便找个人或团体加以陷害,反正数据库一定搜寻得到证据(如同我寻找机密档案一样),绝对能替他们安上合适 的罪名 我们买的电子产品,自己付钱出卖自己的隐私 “我惊讶地发现,民众非常乐意注册这些云端服务,他们很高兴自己的照片、影片、音乐与电子书能通过这套系统备份与调取,却没想过:如此精密、方便的解决方案,为何以免费或低价的方式提供给他们使用?”(肯定可以拿出去卖啊!) 在戴尔的眼中(或其他大型云端私人企业,如亚马逊、苹果与谷歌等),云端崛起代表着运算时代的来临。但在概念上,这其实是倒退至大型主机的早期时代:大量使用者全靠一部威力强大的主机运算资料,而这部主机控制在少数精英手中 云端存储服务协议的条文逐年增加,现在随便一个版本都 6000

读书:永久记录 – 2023.9.20 Read More »

读书:独裁者手册 – 2023.9.17

关键词: 制胜联盟,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这本书上来就提了几个我长久以来想搞懂的问题: 为何失败的CEO们能够高枕无忧、报酬丰厚,而股民们却输个精光 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越丰富,它就越不可能民主化,财富非配就会越极端 为什么民主的美国在别国往往会扶持独裁者而非民选总统 为什么穷国的税比富国还高 书中主要内容 政治基础 独裁是政治上的一个词,但政治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都属于政治生活的范畴 这本书中的“政治的逻辑、只配统治者的规则”其实就是我一直所说的博弈论,看似那些很容易就避免掉的错误但却依旧照犯的原因就是在那个时点上这么做符合自身最佳利益 政治专家和新闻巨头们使我们对这些规则一无所知。他们满足于谴责作恶者,却未曾探究为什么政治和商业世界会襄助恶棍,或将好人变成无赖 政治就是获得和维持政治权力。它与“人民”的普遍幸福无关 确保政治生存的最好方式是只依靠少数人来上位和在位(人多了绝对不好控制) 凡是在事关政治的地方,意识形态、国籍和文化远没有那么要紧。我们越快放弃思考或谈论诸如“美国应该……”、“美国人民要求……”或“中国政府应该……”这样的句子,我们就越能更好地理解政府、企业和所有其他组织形式。在对待政治时,我们必须使自己习惯于思考和谈论具体的、有名有姓的领导人的行为和利益,而不是思考和谈论那些含糊不清的理念如国家利益、共同福祉、普遍福利等 任何寻求建立自由平等政府的人注定失败:除非这个人花更大的代价来手动将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自始至终蒙蔽穷人的脑子与眼睛,这样才能使穷人团体认为自己的政府追求自由平等 只有先了解了世界运行的方式和缘由才有可能改善它:尽量少说“我觉得世界或政府应该怎么怎么样” 很多词语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国际关系”:这个词假定了主题是于“国”,而非特定的领导人 没有几个领导人会去过分的花时间思考“如果战争输了会发生什么”,因为这个观点不在于领导人的利益 国家不会有利益,人有 领导的脑中也许都有国家利益,但他们的个人政治安危才是最紧要的考量 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什么才是“最佳”的统治方式?关于如何统治才是最佳,答案就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先攫取权力,然后维持权力,并从始至终掌握尽可能多的国家(或企业)收入 文化、历史和宗教等的思考方式只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为了正确理解政治,我们必须停止认为领袖们能够独自领导(包括国家、公司等领导人) 路易十四就是个例子,他4岁登基,但直到23岁才从其暴戾治国的母亲手中接过当时那即将破产的法国。破产其实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政治危机,因为破产最大的坏处是让领导人得不到富人的支持(因为国家债台高筑还不起钱的话自己支持这个统治者就得不到好处,那还不如推翻他换一个能帮自己赚钱的人来统治)。路易十四做了几件非常聪明的事: 需要更多的贵族支持,所以拓宽了加入核心集团的机会(也就是允许那些以前不能进宫的人也能做官了):即,提拔新人,建立一个对他感激的新阶层 建立了平民化的军队,给予符合要求的任何军人相对应的军衔,甚至连最高军衔也可取得 对老贵族们的不忠: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凡尔赛宫,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年金取决于国王对他们的态度 政治的三个维度:名义选择人就是领导人的潜在支持者;实际选择人则指那些其对领导人的支持确实有重要影响的人;而致胜联盟只包括那些领导人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持者。这三种人可简单概括为:可相互替代者、有影响者以及不可或缺者(对路易十四来说,致胜联盟由一小群法官、军官和高级公务员组成,没有他们,路易国王恐怕早被别人取而代之了) 可相互替代者、有影响者、和不可或缺者 在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或任何其他组织里,这三种人群的规模差异几乎决定了政治里发生的一切——领导人能做什么,什么事是他们能或不能逃脱追究的,他们必须对谁负责,在他们的领导之下每个人享有的相对生活质量 民主制和独裁制这样的术语完全不足以描述不同政权之间的区别 三种名词之间的区别: “独裁制“:政府建立在极少数不可或缺者的基础上,而这些人是从数量非常庞大的可相互替代者以及通常相对较少的一群有影响者当中产生出来的。以这个标准看,中国妥妥的独裁制 “民主制”:政府建立在数量庞大的不可或缺者和可相互替代者的基础上;同时,有影响者的数量几乎与可相互替代者一样多(即,竞选的时候竞争大,每个人都可投票etc.) “君主制”或“军事独裁制”:指可相互替代者、有影响者、不可或缺者的数量都很少 在投票制度下,想要控制结果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投分级投票,即让每个最小单位的区选出这个区的支持者,再让这些区支持者投票选出省支持者,最后再让少得可怜的省代表(人大代表)来投票选举最高领导人 – 毕竟控制一些“识时务者”还是比控制一大波底层人民要容易的多 领导人上台之后,有权利在一些公共领域进行支出,那么这个支出的性质和其为大众创造的价值,其实取决于这个领导人需要对制胜联盟里不可或缺的人保持多少忠诚。所以,依赖大型致胜联盟的、较民主的政府趋向于着重把钱花在能增进普遍福利的有效公共政策上 正因为在一个依赖大型致胜联盟的政权里,政府税收可被接受的用途有限:只有那些人们负担不起、能带来更多公共福利的开支可被接受:因而税率往往比较低(那这么来看法国不算民主国家?)最基础的逻辑是:比如消防,我可以雇私人消防员,但很贵,所以我跟邻居说分担一下,因为我和邻居请两个消防员的效果和我们两个共同请一个消防员的效果一致但费用平摊了,所以推广到整个社会 赫鲁晓夫未能给他的盟友带去承诺过的好处所以被罢黜。成功可靠地兑现给核心支持者许下的政治承诺,这正是任何在位者的优势地位的来源 那些在打天下时共担风险的人常常在成功后靠边站:因为最高领导经常能找到成本更低(打天下的朋友个个都贪心)的不可替代者(有实权的支持者)们 通常来说以下这两种情况在位者就必须多花钱以保持致胜联盟的忠诚: 致胜联盟和选择人集团都很小(比如在君主国家或军事独裁国家)(我感觉中国应该属于制胜联盟很小但选择人集团很大的典型,但即便如此领导人应该也得将部分钱投入到公共事业中以防止反叛的威胁:这些公共事业可能会失败,比如毛泽东的大跃进) 致胜联盟和选择人集团都很大(民主国家) 核心支持者不一定是某个人,也许是某个人领导的某个团体,比如军队 上台 上台后最好的处决掉革命伙伴的方法就是孤立这个人的利益后(让其对其他核心支持者没有好处),对其审判,然后“合法”的杀掉 上台后只要知道钱在哪里,知道该收买谁,就成功地在权力宝座上生存下来 支持者很少的情况下如何夺权: 他必须除掉在位者(杀掉,或让这个在位者的支持者内部闹矛盾,或者给他的联盟开出不可拒绝的好处,或者联合境外势力发动战争除掉本国的政权) 他必须控制政府机关 他需要成立一个由支持者组成的、足以确保他成为新在位者的联盟 夺取政权一定要以最快速度(比如最快速抢夺国库和武器库)!哪怕很多人支持你!因为可能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的集团试图推翻你而支持者们也是三心二意的

读书:独裁者手册 – 2023.9.17 Read More »

Sep 16, 2023 – Scammers & Internet and Reality: Is Being Unmarried and Childless the Mainstream?

Today, one of my best friends told me about her horrifying experiences with "pig-butchering plates" (scams related to gambling, etc.), many of which occur on popular dating apps and even Instagram. She has also received some disgusting messages from men. As always, my initial reaction was to wonder why people still fall for these low-level

Sep 16, 2023 – Scammers & Internet and Reality: Is Being Unmarried and Childless the Mainstream? Read More »

互联网与真实:秀才 & 骗子 & 不婚不育就是主流吗 – 2023.9.16

今天我一个最好的朋友她跟我讲她看了杀猪盘(骗子赌博什么的)的一些细节后觉得细思极恐,而且很多是发生在很著名的交友app上,ins上也有很多,而且他也收到过一些男性很恶心的留言。和以前一样,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种低劣的套路为什么到现在了还会有人相信呢,就算是骗子在广撒网,十万基数中一个那也说得过去,但似乎实际的比例更高。我觉得这个可能可以用互联网算法传播“非真实”信息来解释(并不指虚假信息,而是那些虽然真实但看过后会对社会整体形态出现错误认知的信息):骗子的出现可能与孤独有强烈关系 简单例子就是,似乎网上对婚恋生育的主流论调是不婚不育不将就(但真到30岁这个年纪了就知道这是扯淡 – 低结婚率生育率是真,但低那几个百分点和网络的主流论调能有关系?) 产生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互联网上的主流信息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声音和政治正确,在现在,社交媒体能产生最大声浪的是25岁以下追星的年轻女性,她们的特点是: 自恃年轻 没有过多情感需求 在目前经济下行且扭曲造富横行的时候只想搞钱 “少女”们靠着脸蛋和学校的经验在年轻时总能很轻易的找到异性朋友 同样,很轻易的就能找到兴趣相似的一大群人一起约饭玩游戏 在家里依旧被当成大宝宝 住房(租房等)不成问题 父母刚步入中老年,身体没问题(没有费钱的大疾病) 这个阶段的女性几乎可以说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是人生之巅峰,男同事男上司其实想来点什么火花其实没有那么难 普遍来讲,这个阶段的女性的最大矛盾是:自己很想花钱,但自己没钱。所以是不是互联网上似乎能看到的就是,除了想搞钱以外这批人没啥正经事: 她们还不知道孤独是什么(不仅指异性朋友,更指聊得来的同性朋友) 她们没有抵抗孤独的能力 而同时期、同年龄段的男性抗孤独能力远高于女性 随着年龄增长,身边朋友开始忙事业,朋友逐渐消失了,就算聚,话题也插不进去,毕竟大家慢慢的都开始聊孩子等话题了。慢慢的感觉到非常的孤单,这时候十分需要情绪价值,但很可惜,如果是底层的普通人,能够满足你情绪价值的和愿意满足你情绪价值的只有骗子(游戏也算在内,虽然似乎女性游戏群体并不多),典型例子: 极多的人聚集在秀才的直播间 / 打赏 很多人愿意和喜欢跟卖保健品的人(骗子)尬聊 这个时候她们能做的也就是面对屏幕点点手机,就算她们发声了说自己很孤独说那些年轻女孩讲的话是不对的,依据互联网推送算法的逻辑她们的话能有高曝光率吗?这些无聊老掉牙的话有爆点吗?中年女性在网上的话语权接近于零,这是追求爆点、刺激、好玩等的人性(算法)决定的,但并不代表中年和少年这两个群体的话就是错的,在我看来她们都是对的,只是给予完全不对等的曝光权重是错的 那些有着等我有钱了就包养小鲜肉想法的女性大概率以后不会有钱,而且到了四五十岁通常也是不好看的。没有了年轻感,而且工作久了很可能性格也没有很讨人喜欢,相比于年轻时的自己择偶的范围一定是更小的。随着年龄的上升拥有更多的选择这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错的离谱。被曝光的那些包养了各种小鲜肉的中年妇女,有几个是普通背景?有钱有势或身材颜值很好的话,就算人家是个男的都会有小鲜肉咬着牙接受,而且这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同样不缺乏追求者和爱(而且就算是这些人,步入中年之后身边追求者的质量也是在下滑的)。她们被曝光更多程度上也只是因为这个话题有热度,而且比中年男性包养少女更震撼哈哈 所以结论就是,过好自己的,自己认为什么是好的那就去做什么,让自己满意永远比让逼迫自己接受别人的标准好 最后一句,不是说男性就好到哪去,普通男性似乎也没什么话语权,有曝光的男性通常都是权钱颜至少占一样。。他们也会孤独,但抵抗力要更强一些罢了

互联网与真实:秀才 & 骗子 & 不婚不育就是主流吗 – 2023.9.16 Read More »

August 25, 2023 – Stalin Era

The entire Soviet society during the Stalin era was shrouded in an atmosphere of terror and violence, especially the purges initiated in the 1930s, which were completely political persecutions. In the name of political screening, there were false charges, forced confessions, and finally 1.3 million people were convicted, of which 682,000 were executed. In the

August 25, 2023 – Stalin Era Read More »